王弼,字辅嗣,生于公元226年,死于公元249年,是三国曹魏山阳人。王弼是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

有一句描写王弼的话:"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这句话的意思是:王弼十几岁时非常聪明,喜欢老子,还能言善辩。这就是他的一个特点:聪明。在王弼未到弱冠之年时,著名学者裴徽看他很聪明,便拿出一个玄学界尚未解决的问题来问他:“无”是万物的起源,为什么孔子从来不提起,而老子却一直在说它?王弼早已思考过这个问题,便说:孔子了解“无”的意思,如果一直在谈它的话,“无”就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老子认为自己了解“无”的意思,而滔滔不绝地说,是因为他理解的“无”其实是“有”,这也就是孔子比老子高一节的显现。裴徽听了赞不绝口:“这样一个小孩竟然轻而易举地回答一个如此深奥的问题,弼乃天才也!“
后来,他的这件“大新闻”传到当时的大名士何晏耳朵里,他听后感叹:王弼真是一个人才,如果能与他交朋友的话,就太好了!我可以与他谈论最深奥的问题!
很快,何晏就心想事成了。一天,何晏正在与其他学士们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这时王弼想来拜访何晏。何晏十分欣喜地将他带进来,王弼便开始加入辩论,直到所有人都听不懂他的高深语言,他才停止。可见王弼真是“超级学霸”呀!
但是,他这样聪明的人却仕途不顺。宫内缺黄门侍郎,何晏想用王弼。当时丁谧与何晏关系很紧张,丁谧死活不让王弼干黄门侍郎,说服曹爽用了王黎,只给了王弼一个尚书郎小文官职位。后来,王黎病亡了,结果曹爽仍不给王弼机会,直接让王沈代替,这使何晏十分懊恼。
不过,他无法晋升,也是有原因的。一天,王弼前来拜见曹爽,曹爽十分高兴,以为他要带来如何打败司马氏的高招,而王弼却兴高采烈地给他讲高妙的玄学,而对政界的勾心斗角毫无察觉。曹爽冷笑一声,挥挥手便请走了他。从此,王弼再也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我发现,一门心思钻研儒家思想、道教、玄学这类东西的文人,往往忽视了就像社会动向、国家状态、军事领域这类东西,最后就就真的成为一个“书呆子”了。
我发现,一般聪明人有三种:第一种是死活不当官,像管宁一样。第二种是想当官,且有人赏识他,一下子就成了高官。第三种是遇到了当权者不赏识他的人,要么当不成,要么当个小官。就像王弼一样,这么聪明,但就是碰上了丁谧。他这样的人,不当大官实在可惜。
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有一个通病:清高自负。王弼也一样。上面刚说过的黄门侍郎之争,王弼认为是王黎的错,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他“水淹”了一个又一个朋友,剩下的没有几个了。官面上没打赢,朋友也快没了,王弼只好把所有心思都投在钻研学术上。王弼人生很短,但他完成了许多著作,让很多人,包括学术界的高手,都竖起大拇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