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暑期工作坊直播第二日,我们依然坚守在显示屏前,继续对学共体的深入探索。有种越学越觉得欠缺很多的感觉,今天最想梳理的是我对课堂观察的认识变化过程。
第一次听到课堂观察这种说法是应该是去年12月份去姜堰学习的时候。林忠玲局长带领姜堰开展学习共同体课堂改革,虽然还不算很纯正,但已经抓住了学习共同体课堂的核心。在城南小学听课的时候,每人发了一本《课堂观察记录》,以为就是我们的听课记录,但是翻开后,除了课堂流程都是对学生的记录,和我们的听课记录全然不同,开始并不习惯。现在想想,是自己对学共体的认识太肤浅。


我仔细阅读了里面的课堂观察要求:
一、做好课堂观察准备:
1.备好记录工具(摄像机,录音笔、手机等)。
2.选择一名或一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坐到孩子的身边。
3.主动和孩子打招呼、握手、拥抱。
4.向孩子自我介绍、询问孩子的姓名,获得孩子的信任。
二课堂观察重点:
1.学生心理是否安全,是否能够安心学习、讲话轻声细语。
2.学生采用了哪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否有独特而精彩观点,有超出预料的表现等。
3.学生有什么学习困难,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得到解决等。
4.学生之间是否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相互帮助等。
5.学生具体表现与教学设计和教师引导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三、课堂观察注意点:
1.不要试图指导自己观察的学生。
2.一定要进行第一人称表述,以学生的个人姓名登场(而非T的简单描述).
3.不要对学生作出武断、简单的判断。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动态的、多元的,要描述他的过程、学生的身心状态、学习习惯、学习经验的累积程度。
4.不要一味低头猛做笔记,将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学生。
课后研讨的规则与方法:
一、观察者汇报与组内研讨
1.用5-10分钟左右时间整理自己的《学习历程观察与关键事件记录表》,准备交流内容。
2.四人一组,轮流发表自己所观察的内容,一人发言,三人记录关键词(有条件的记录在海报纸上)。交流的时候要轻声细语,四人彼此能听见即可。
3.聚焦个体学生的学习事实,讲述学生学习的关键事件,阐明自己的发现与反思。切记尽量避免评价任课老师。
二、组间交流或大会分享
1.根据主持人的安排进行组间交流或大会分享,最好是四人同时分享,一位为主发言人,三人补充,如果有多次发言机会,主发言人要轮换。
2.主发言人在分享时以小组的关键词为主, 总结小组中的多数观点、保留独特观点和困惑,尽量避免只阐述个人观点;
3.如对他人的发言存在疑问,在他人发言结束后,举手示意主持人。
当时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做,原来课堂观察就是在收集研究的事实证据,通过记录学生学习的故事反思自己的教学认知和行为。谈杨院长说课堂观察教师要转换角色,与学生同呼吸,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学生身上所有细节,透过言行举止洞悉冰山下的思维动态。找到困境,才知道如何帮助。

何为“关键事件”?就是学生在学习成果上发生转折的地方;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明显露出的事件,常指奇趣、特异观点和行为等。把这些“关键事件”串联起来分析,就知道课堂该做怎样的调整。静静博士说,凡是学生能触动你心灵的地方就是“关键事件”,就是研究内容。即观察的目的是让反思和研究有依可循。学习共同体把教研从“观摩——评价”范式转换成“观察——反思”范式。我们看到的专家们分享的研究成果也都建立在课堂观察基础上的。
下午,翟立安老师分享了自己多年研究成果,课堂观察: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性。翟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效果是预设与生成的结晶,缺一不可,精彩的生成一定是以精心的预设为基础的,但精心的设计未必能得到精彩的生成。学生的思维要经过具象-表象-抽象的过程,只有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精心预设才能有精彩生成。而这种能力的培养要靠观他人课,看学生学,思自己课的反复研究过程,才能形成。

学习共同体提倡的坚持研究立场不是靠查阅资料,而是课堂观察并分析关键事件。研究从学会做观察员开始,这是第二天培训最大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