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是客观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外界又是我们所见所思的世界,是我们内心的呈现。
我们看人事物,会经历一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又回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过程。
虽然外界依然是客观的存在,但是我们在前后两个时间段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心境已绝然不同。
很喜欢知乎专栏作家“动机在杭州”为阿德勒的著作《被讨厌的勇气》里写的序——《自我的枷锁和解放》。
在这篇序里,“动机在杭州”提到了阿德勒最重要的思想主题——自我的解放。他说生活中很多人,怨念颇深,觉得人生诸多不幸,万事诸多无奈,经常会幻想换种活法。可一说到改变,这些人又会长叹一声:我又能怎么办呢?
生活给我们的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是心灵的。
阿德勒心理学的三大理论:目的论、课题分离、共同体感觉,就是试图把人从这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让人重获心灵自由。
第一要破除过去的束缚。精神分析流派相信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可事实上,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在认知流派里,“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所以,我们得破除过去的束缚,相信自己拥有改变的力量。
第二要破除人际关系的束缚。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正是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了人的骄傲和自卑。而人们又经常借“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理想的人际关系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又独特的。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纠结和烦恼。
第三是破除未来的束缚。我们对不确定的未来有太多的期许,也有太多的恐惧和不安,让我们不能好好活在当下。而事实上,我们不是未来的工具人,现在才是我们真正经历和拥有的,所以心理学界提倡“活在当下”。把当下过好,才是生活的真谛。
将自我从过去、人际关系、未来这三种束缚中解脱出来,我们也就真正拥有了自由、积极而有选择和担当的人生。
到这时,我们内心呈现出来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才是真实的存在。
一切的人事物依然山是山、水是水,可在我们心里,却像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里的佛印一样:心中有佛,万物皆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