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大家一定都熟悉得很吧?如果还喜欢这类风格,不妨也抽空读读凌叔华的英文自传体小说Ancient Melodies (《古韵》)。

今天在网上闲逛时,无意中看到《古韵》终于出了新版本,推荐语就是:
读《城南旧事》,了解旧京的市井小巷;
读《古韵》,了解旧京的深宅大院。
更有豆瓣读者说它是“高门巨族的城南旧事”。
但两本书一火爆一冷清,却令人唏嘘不已。
我自己的硕士论文与凌叔华《古韵》有关,一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感受到在得知无望买到英文版本时那种深深的失落。
而为了得到一本汉译本《古韵》,自己是如何汗流浃背地奔波于大大小小的书店,拿到费尽周折买到的那本小书后,自己又是如何饿狼扑食般贪婪地读了一遍又一遍。真的,不是单纯为了应付写作论文而阅读,而是纯碎为了享受而阅读。

文化古都的滋养,书香门第的出身,古典美学的熏陶,文人雅士的影响,共同造就了凌叔华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她身上一直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终其一生都对传统文化有着莫名的归属感。因而《古韵》这部小说,虽然用英文写成,但其内容和意蕴则完全是中国风味的。

《古韵》通过“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的眼睛,从容展现了中国旧式大家族的日常生活、各色人物及其心理世界。在结构上,小说由十八章组成,各章都有一个小标题,既形成一个完整的回忆世界,分离出来却又是独立的篇章。18篇小说篇篇朴素自然、清丽典雅和流转自如,给人以性灵的愉悦和曼妙的享受。
《古韵》完全是那种“大风浪中的小摆设”、“大视野中的小格局”的小说,如一线涓细的水流,就那么静默地流淌,却不知不觉地浸润了读者浮躁干渴的心灵。凌叔华在创作过程中,既有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继承,又有对外国文体的交融,还有对绘画艺术的借鉴。此外,书中还附有凌叔华手绘的七幅精致水墨素描画,童趣淡雅,妙趣横生,图文并茂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

《古韵》的写作期间,正是中国处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可是,凌叔华却偏偏绕过这些时代重大而尖锐的题材,回归个体自我和内心世界。她1938年写给伍尔夫的信中写到,“面对着整个民族的巨大灾难,人们感觉到个人的悲痛简直不值一提,然而,那正是我们不得不日夜咀嚼的东西”。


正因为,凌叔华认为个人经历在任何时刻都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日夜咀嚼的东西,因而,她才在《古韵》中,用更多笔力将读者引向关注她童年时的日常生活,一个小女孩的所见所想、所思所感,于平凡生活中取材,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观察与感受能力,辅以独特的艺术匠心,用那双探索的慧眼,描摹琐碎的家庭生活中的情致和诗意,审视和品味发生在那个封建大家族中的种种悲喜,而且这悲喜又不是读者所期待的大喜大悲,它们就象我们周围的日常生活,没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动荡起伏,没有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可歌可泣,字里行间只是散发着婉转细腻的雅致清幽,如莺鸣枝头,泉流冰下。

《古韵》将自身的家族生活经验置于狭小的创作格局中,远离了社会现实或历史的宽泛讲述,人物不多、关系也简单,恰如一朵空谷角落里的幽兰,只是独自欢欢喜喜地开放着、芬芳着,不如高山的巍峨,海水的奔腾,却也独有自己的一份幽香淡雅,清芬微微。
是时候,有更多的人,在雨夜,借桌上一角暖光,去感受那素兰清芬淡淡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