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一个有关李小牧的视频。视频的最后是早已功成名就的他手提着自己的宣传画,扩音器在东京的街头活力澎湃的做自我介绍,演讲,为他的议员之路做着最基础性的宣传工作,恍惚间就像他几十年前刚到日本来讨生活时一样。大部分路人只是匆匆而过,很少人会为他驻足停留。即使如此,在他的身上仍然看不出半点气馁或者沮丧,而这也只是他如此循环往复中的其中一天而已。
是什么给了将近六十岁的他如此的活力呢?
果不其然的,又是梦想。
梦想这个词在现在这个物质至上金钱至上的时代显得特别的不合时宜,因为它总是和矫情不可分离;但也恰好因为是这样的一个时代,于是梦想又显得稀缺,它总是又与勇气互为依托。
小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梦想,科学家,飞行员,画家,歌唱家,不一而足,而被成年人问起这些时,总是能很骄傲的说出来,从来不去想如果做不到怎么办,因为那时候压根就不会去想是否能做到。梦想太遥远,远到根本就看不清它具体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但说出来又总是很容易,就像梦想其实很近,近到好像只是说出来就可以享受到它带给自己的光荣。
对了,我记得在那时候,还很少或者根本就不叫梦想,大都是叫作理想。
慢慢长大也变成了成年人后,就考虑的多了,譬如就会考虑到如果做不到怎么办,那将是个多少丢人现眼的事情。这么想的时候就像很多人关注自己一样。于是就说的开始谨慎起来,就怕一不留神表明了自己的理想遭人耻笑。然后大家都变得这样,于是理想便慢慢消失了。
但这么说也不对,我想,它并没有消失,而只是改变了自己的形状——变成了梦想,也就是一个只在梦里想想的东西。但大家都多忙啊,忙得连睡一个好觉都变得难得,做梦也都成了奢侈品,梦想更是无从谈起了。
所谓物极必反,后来不知道被哪个还是经常做梦的异类一拍脑袋,梦想再次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对,这次不是只出现在梦里了,而是在电视上,手机上,杂志上等一切人们可以看得到的地方。“你的梦想是什么”的问题反反复复的叩问着每一个人的心灵,问到深处时让人潸然泪下——原来我也是曾经有过梦想的人。这时候的梦想似乎更接近了当初的理想,因为它闪烁光芒,因为它是能够带来期待和欣喜的图腾。
大概是梦想被埋没的时间太久,当它再次破土而出时,很轻易的就可以将留意到它的人触动到。那些年少时曾经萦绕在自己心头无数次的理想借由他人的口说出来时,总是可以带来无法抑制的感动:
我的梦想是做一个歌手,歌唱家,让更多的人听到我的声音。
我的梦想是当一个老师,传道受业解惑,让更多的孩子享有相对公平的教育。
我的梦想是做出中国的XX,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的力量。
我想做一个画家……
我想做一个旅行者……
我想做一个作家……
……
只是感动之后,大多人都是擦干眼泪,恨恨的告诉自己一句:妈蛋,别跟我说这些没用的,谁没有梦想。我也有梦想,我的梦想就是可以赚很多钱,离开现在这苦逼的生活。
这一定没有错。倘若没有钱,连起码的温饱都成了问题的时候,又哪来的资格谈理想,谈梦想?若是有,那必然是填饱肚子。只是现在这样的目标早就不能再被称之为梦想,大部分人不仅可以吃饱穿暖,更有一部分人俨然已经锦衣玉食了不是吗?
无论如何,赚很多钱,成了新时代的目标和梦想。于是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曾经奋斗的过往,一个个极为励志的真实故事,总是可以激励到大部分的人,带来满满的正能量。只是这种激励到最后也只是一种激励而已,可以带来能量,却很少能够带来感动。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只有感动才是真正触及到了人们最为柔软、最为真实的内心。
而那些带来感动的人,却未必都是生活很富足。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因为自己的梦想而做出的付出,才能打动人心,哪怕这种付出只是一点点。因为在每个人心中,梦想其实一直都在,只是大部分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选择了刻意的遗忘,并没有为此做出付出,哪怕只是一点点。
这貌似又是一个压力空前集中的时代,其实人人都得努力,都在努力,“努力到感动自己”成了一个很漂亮很励志的口号。但不妨找那么一点点的时间,想想自己的努力有没有真的感动到自己?是不是除了心塞疲惫,就是一身的伤痛了。
原因其实也简单,所谓的努力一定不是或者不包括自己的梦想,或许有,那也不是自己真实的梦想——可能是社会引导的,可能是外界强加的。因为真正属于自己内心的梦想是一定是能够带来蓬勃的活力的,就像一束绚丽的无与伦比的光,让人倾以全力追逐,仍不会感到疲倦。
就像李小牧的梦想,可以带给五十八岁的他十足的活力,超级的活力。
只是虽是这么说,要遵循自己真实的内心,依然需要勇气。因为这意味着对抗,对抗自己周边的约定俗成,甚至是整个世界。但也不必感到沮丧,若是每天都能为了梦想去做些事情,哪怕只是一点点,而不是只停留在光说不练,光想不练,已然是勇之大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