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可以确定微积分符号与含义的起源是易道的阴阳转化?
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致!是从无穷小到无穷大的“无有或阴阳与大小之转化同理,无极归一就是整体,一生二的两仪就是阴阳与大小之两极之分,这里有从整体分裂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以至无穷数份额的微分,也有从无穷小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无穷小到无穷大的积分(累),老子在《道德经》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一种微分与积分的表现,“合抱"、几层、千里,都是指最大化被积累(分)的整体对象,而这些对象都是“生"、“起”、“始"于“毫末"、“累土"、“足下"!
有意思的是积分符号(∫),闭合曲面(曲线)积分(∮)等与太极图和阴阳分界线很相似。
莱布尼茨于1675年以“omn.l”表示l的总和(积分(Integrals)),而omn为omnia(意即所有、全部)之缩写。
其后他又改写为∫,以“∫l”表示所有l的总和(Summa)。∫为字母s的拉长。此外,他又于1694年至1695年之间,于∫号后置一逗号,如 ∫,f(x)dx。至1698年,约翰·伯努利把逗号去掉,后更发展为现今之用法。
莱布尼茨这个人其实就是一个《易经》迷,据说他还从中发现了二进制。所谓“二进制”就是二分法,打个比喻:如果是把一个圆(饼)顺着的直径切开均分给两人分配,就是各按1/2分,之后又顺着的直径切开把原来的1/2均分出来成为1/4的状态,当然,这个是微分法,如果是积分法就是把每块均分出来的饼块都看作为新的整体,那么,就会出现2^x,X就是以你观察到的圆饼被切块时的切数,当没有动刀切块时,X=0→2^0=1,这表示圆饼是一个整体即1(混沌无极归一),第一刀切开时,2^1=2,就是切成了2块,这时2块饼合并1/2+1/2=1(整体),以此类推是2^2=4(1/4+1/4+1/4+1/4=1),2^3=8.....2^n。如果说把这个圆饼看作“宇宙",那么,理论上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就是从X=0(正无穷小)→X=∝(正无穷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宇宙扩展膨胀,反之,就是收缩坍塌的过程,这个就是所谓的“宇宙生灭观"。不过这是正宇宙观的!
积分符号如果说以上是从《易》的数理中解释,那么,我下面从易象与数分析。我们可以从十二消息卦(又称十二辟卦)中看到,从复卦的一阳来复的“阳数(气)"无穷小的生产,到乾卦纯阳的“阳数(气)"无穷大的积累,是微分为六爻(步),即上一行从复卦→乾卦。反之,从姤卦→坤卦即下一行中,就是阴数(气)的积分与微分,可见,在易道哲学中,可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表达,还是一个数理逻辑推理与演绎过程,积分与微分也是有波动存在的。
如果是你把阳爻作为参照物(观察对象),从第一行看阳爻数是上升的,到极点(乾)就会下降,当然,如果把阴爻(数)作为(观察对象),那么,就会得出以之相反的观点。而这个就是阴阳的相对性(论)。注意:这个阴阳相对论是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广义的相对论,后者只是前者的部分俱现,是方向与速度或说是一种时空相对性(论)!而易道理论上却是一种解开更泛化的宇宙现象直达本质的密码!
从复卦→乾∩姤→坤合并就会得出一个完整的“波”数段!当把“阳”爻(一)看作“正物质”时,“阴"爻就是“反物质”,两者相遇合并就会湮灭产生“暗物质”,而现在我们人类观察到的所谓产生于138亿年前在奇点大爆炸之后的“宇宙”,其实不过是指整个“大宇宙”的“正物质宇宙的部分,也可能存在着许多被暗物质所阻挡或覆盖而未被观察到“宇宙”!如果说从构成物质的结构上其基本粒子中以带负电荷电子与正电荷质子等为基础组成的是“正物质”,那么,与之相反,带正电荷电子与负电荷质子等为基础组成的是“反物质”,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暗物质”,它是理论上提出的可能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它可能是宇宙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大宇宙"中的“物质”就是这种“暗物质”,它应该是先于我们现代宇宙学理论中延生于138亿年之前的“宇宙",“暗物质”用易学理论来说就是“混沌无极"态!
在一分为二有正与反的宇宙万物中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阴阳,当把其看作为不是绝对性的纯阳与纯阴时,那么,就必然是其中有阴也有阳或无阴无阳。
在这宇宙时间与空间中,有无穷无尽的微观粒子在同一时间出现的种现象无非是真空涨落而已,在真空之中会不断的有粒子对出现,一个粒子携带正质量,一个粒子携带负质量,在出现极短时间之后,它们就会双双湮灭归于无,回归于暗物质形态。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宇宙在宏观层面才遵守着质能守恒定律,不会发生无缘无故的质量增加或减小现象。
可是,如果一旦出现在这里的真空涨落现象剧烈到了一种极限超过了极点,甚至于,真空之中出现的这些粒子在达到了一个阀值的边际并俱现在宏观层面也开始不遵循质能守恒定律——在某一时刻之中,这些真空涨落所出现的质量,正粒子数量开始大于负粒子,也就是说,有一些能量或者说质量无缘无故的诞生在了我们这个可见的“显(正)宇宙"之中。
当然,我们知道量子中质能的变化是具有不确定性原理的。那么,如果是相反,在某一时刻之中,这些真空涨落所出现的质量,负粒子数量开始大于正粒子时,有一些能量或者说质量就会转化为我们在不可见的“暗(反)宇宙"之中。
可见,宇宙也是这样,在一正一反一阴一阳→趋于中(和)的涨落起伏中形成一个更大的整个宇宙海,那么,显(正)宇宙就是整个宇宙海的某一局部,就像浪峰,而暗(反)宇宙就是浪谷,而占绝大多数的暗物质就是类似于海平面,但在涨落的转化中又是宇对称和宇不对称相对的,在涨与落的极点动力形成的势能下局部或是宇不对称,而整体上又是在宇对称中。(如易经的十二消息卦图所示)
1928年,保罗·狄拉克最先成功地统一了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他推导出狄拉克方程,
适用于电子等等自旋为1/2的粒子。这方程的波函数是一个旋量,拥有自旋性质。
著名的物理学家狄拉克在研究氢原子的能级分布时,将用来描述微观量子领域的薛定锷方程,通过应用洛伦兹变换的方式,与可以描述宇宙量级时空变化的相对论进行了完美结合,形成了可以描述氢原子自旋-1/2粒子的波函数方程,使微观粒子的运动同时遵守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然而,这个公式推导出来之后,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这个方程中出现了电子负能级的表达,在这以前物理学领域中是闻所未闻的。因为从原子核外的运动来看,其在没有施加外部能量的情况下,会安稳地围绕原子核进行基态运转,而施加一定的能量之后,电子的能级就会发生跃迁,跑到能级更高的轨道运动了。如果将基态电子看成能量的零级,那么在跃迁之后,就会相应地提升到一级、二级等上面去。而狄拉克方程中出现的负能级电子,相当于既没有处在基态,也没有处在正能级的跃迁轨道上,而是隐藏在了一个负能级的轨道上,基于此,狄拉克预言了反电子的存在,即带有正电荷、质量和电量与电子均相同的一种特殊粒子形态。
形象来说,每个电子应该都带有一个负电荷、自转为1/2、质量为0.511Mev/c^2,轻子数为+1,我们换算一下,那么电子反物质的板本应该就是其质量应该和电子一样,没有任何的变化,但其自旋相反为-1/2,且带有正电荷,轻子数为-1,总的来说就是两者电荷相反、自旋相反、轻子数相反,但是其他任何特性都是一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