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邢窑不再遥远

邢窑不再遥远

作者: 闹闹姥爷 | 来源:发表于2024-05-09 06:16 被阅读0次

    邢窑不再遥远

    张范津

    烧制邢白瓷的邢窑,堪称陶瓷业界的圣殿,但在很长时间里却只知其有,不知其踪。本该近在咫尺,竞成了一个非常遥远的存在。尽管对于唐监察御史、翰林学士李肇编撰的《唐国史补》所载“内丘白瓷瓯”,对元稹饮致用神麹酒三十韵》所咏“雕镌荆玉盏,烘透内丘瓶”早已烂熟于心。

    邢窑是内丘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多年来他们一直在苦苦的寻觅,也只为典籍里的那句话。自从踏上了那条曲折而艰难的找寻之路,便从未停歇。

    有史可查的是从20世纪50年初代开始的那次出发,他们按照史志的提示,按照传说的启示,按照文物普查的引示,按照地名用语的导示,小心翼翼的寻找着每一个蛛丝马迹。

    从文化馆,到文物组,再到文保所,或单独出发,或与省市专家结队,用脚步奔赴,用洛阳铲探寻,用铁锹镐头对话,一代代人接力着、努力着。

    遗憾的是收效甚微,只发现了一些金、元时期的瓷片,没有发现隋唐白瓷,更别说隋唐窑址了。内丘人困惑了,陶瓷界专家们困惑了。邢窑在现实中隐身了,而且隐藏的如此之深。邢窑似乎仅是文献里的一个说法,其源头竟成了世界级的“秘密”。

    谁料1980年8月,和内丘相邻的临城县在祁村、岗头、西双井等地竟意外地发现了唐、五代的邢白瓷残片及窑址,而且造型与唐代墓葬出土和文献记载十分相似。

    此消息已经公布,立刻搅动了古陶瓷研究的一池春水,不少专家发文,称临城发现了湮灭千年的邢窑。

    此发现对内丘人,特别是对内丘县文物工作者的自信显然是一次重创,但绝不是摧毁,因为他们并没有因此停下寻找的脚步。

    考古专家有言:不少人认为考古是探宝,其实不然。考古是考古工作者在阅读书写在大地上的历史,只不过这种阅读,既需要毅力,也需要运气。

    没有气馁,没有放弃的内丘,终于迎来了“时来运转”的时刻。

    1984年10月隶属内丘县文化馆的文物组独立成所,于同年便组织了对全县文物的第三次普查,他们总结前两次普查经验,把重点放在以县城为中心,李阳河、小马河沿线的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终于在磁窑沟、中冯洞、西丘等地发现了28处古窑址,并采集、征集到了万余件白瓷标本,其中“盈”字款白瓷标本20多件。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拿到了充分的证据,内丘人底气大增,他们不再沉默,他们要一鸣惊人,要把风餐露宿得到的最新考古成果,呈现给专家,展示给世人。

    他们趁中国磁州窑学术研究会在邯郸开会成立之机,以内丘县人民政府名义,正式邀请了以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故官博物院研究员(教授)冯先铭先生为首,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研究员李知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故官博物院陈列部副主任李辉炳等七位专家,莅临内丘,于1985年12月8日--9日,历时两天,就内丘县发现的唐代邢窑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召开了内丘邢窑鉴定会。

    会上冯先铭先生入情入理地讲了他对内丘邢窑的思考和分析。他说,来之前,我不知内丘有邢窑,后来,听说内丘发现了邢窑,所以非常想来看看,我同大家一起看了窑址,看了实物标本。从出土的瓷片来看,有北朝的白瓷、隋代的白瓷、还有盛唐时期的细白瓷。这个发现,证实了《国史补》《茶经》的记载是有根据的。据此他郑重地讲“祁村的白瓷片与这里的少数相似,这里(指内邱)是正宗。比如说王二麻子的剪刀,可以说这里是真正的王二麻子的剪刀。”

    发现不在早晚,重在其意义。默默无闻终不悔,一鸣惊人天下知。

    邢窑历史的千古之谜终于解开了。

    1996年11月20日,邢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说在此以前邢窑窑址考古成果的取得,是决心与意志的较量,毅力与耐力的比拼,那么此后的那次考古发现和发掘,则就是文化与经济的对决了。

    2012年按照旧城改造规划,内丘原粮贸大厦片区建筑拆迁后,要建一座32层大楼。

    基本建设考古制度规定,“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地方政府在土地储备时,对于可能存在文物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得入库。”

    这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当然是文保所。经过充分准备,4月中旬他们进场了。几把洛阳铲戳下去后,让文保所工作人员既惊喜又害怕的情况出现了,在这里他们发现了经过煅烧而发红的土层,根据常识判断这显然是炉窑的痕迹。

    而此种情况则意味着地下可能有文物埋藏,必须停工,甚至有将项目彻底终止的可能。

    起初兴致极高的文保所贾城会所长此时也含糊了,因为他向相关领导汇报后,领导尽管没有公开反对,但确实也没有得到自己所期望的那种坚定支持的表态,领导所思所想他心里明镜似的。

    他清楚,这是县里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引进的一个城建项目,投资巨大,规模可观,宣传到位,全县瞩目,而且当时县里正在紧锣密鼓的做着开工前的准备。

    一个小小的文保所就将工程停下来?

    他确实感到了压力。职责使然,对文保工作的满腔情怀使然,使他不能再有过多的想法。不做项目的“危害”者,就得做文物的破坏者,而地下文物不可再生,一旦破坏则无法恢复,甚至万劫不复。再者,若不及时叫停,任由项目开工建设,一旦文物彻底暴露再停工,对项目、对文物造成的损失、损毁将更大。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他毅然选择了舍身一跳。

    当他骑着摩托车把文保所开具的《停工通知书》送达有关部门后,工作人员只是不屑一顾的扫了一眼,用带着明显讽刺的语气说了声“这事你说了算?”便将通知书扔到了桌子的一边,“忙”别的事去了。对此场面,他至今记忆犹新。

    尽管这是反话,但一语成谶,这个项目还真的让文保所“说的话”算了数。

    俗话说一级是一级的水平,县委、县政府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果断做出了项目停工、另选它址的决定。明智地选择了经济对文化的让步。

    随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接主持了发掘工作。邢窑考古队从2012年5月中旬开始,历时6个月,布方12个,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发现北朝至唐代窑炉11座,墓葬22座,井35眼,灰沟 6条,灰坑144座,出土遗物多为瓷器和窑具,残片达20多万件,完整和可复原器物2000余件,另外还出土了三彩和大量的砖瓦残片及瓦当模子。尤其是北朝窑炉和隋三彩的发现填补了陶瓷历史的又一项空白。

    数十年来,随着历次考古发掘新收获的涌现,对邢瓷邢窑的各项研究也逐步展开、深入。以内丘为中心,包括临城、隆尧以及信都区在内的一张庞大的邢窑窑区图也逐步清晰起来。凭借多项突破性考古成果,2013年,内丘邢窑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获评“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获此殊荣,既是对以前文物工作的总结与肯定,又是一个新起点的开始,更是那场文化与经济对决双赢的标志。借“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东风,内丘规划了“三馆”,随着邢窑遗址博物馆、邢瓷博物馆和邢瓷文化体验馆三处重要文化设施的建成,内丘县城不但多出了一组新地标,同时也带动了邢白瓷经济的兴起。

    邢瓷穿越千年时空与今人的邂逅,其价值和魅力绝不仅仅是博物馆的展示、几部考古著作的出版,而让文物活起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彩现代美好生活才是最终目的。在此理念的凝聚下,以邢定瓷业、弘传邢瓷陶瓷有限公司为主体,一批立志恢复失传已久的邢白瓷烧制技艺,续写关于邢窑邢瓷当代故事的有识之士,相继登场。

    面对那些默默躺在黄土里已越千年的古瓷残片,文献记载里、历史传承中已经模糊了的邢窑工艺,他们寻找着制瓷材料,实验着邢瓷配方,探索着烧制技艺,还原着古人智慧。邢白瓷古窑中久已熄灭的炉火又一次被点燃。

    一次次失败,失败了推倒再来;一次次进步,进步是沙场前进的战鼓。

    数百次的配方组合,数百次的炉温调试,数百次的拉坯上釉后,终于成功烧制出与唐代邢窑白瓷相近的“类银似雪”的仿古邢白瓷,宣告了古代邢白瓷制作工艺的恢复,专家评定总体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广大邢白瓷爱好者争相收藏,邢白瓷被评为“邢台市十大旅游必购商品”。

    邢窑瓷器实现了新时代的华丽转身,再次走进百姓生活。邢窑的历史、文化、经济价值,得到了应有的展示和释放。

    邢窑“活”了起来,邢窑文化“火”了起来。

    邢窑已不再遥远。

    2024年5月1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邢窑不再遥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oh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