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北京海淀区7岁拼娃一周上40小时课外班。看到后不由得想起来自己班级的孩子们,我们学校从本学期开始开展了延时服务活动,对学生有益的一点是回家没有作业,我在班级里也会鼓励他们回家多阅读。我们班有个成绩不错的孩子说:“老师,我妈妈每天给我一张测试卷,所以我没时间阅读”,当时听到这样一段话时,我立马给予了反对意见,并鼓励她要多多阅读书籍。
回想学生的话以及看到的这些事件,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有许多小学的孩子,他们的时间和空间被安排的学习占得满满的,甚至还有的孩子完全沦为了应试的机器!我认为这样的事情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讲是不幸的。
从我们教育角度出发,教育的首要任务不仅是往学生脑袋瓜里塞多少知识,也不仅是把学生局限于校园里和课堂上,而是让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去与父母和朋友走进大自然,开阔眼界,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广泛涉猎,拓展知识面,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具备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品质,这些我认为才是尤为重要的。
从学生角度出发,孩子们如果能够从实际出发,不读死书,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其善于观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行为与精神,在如今尤其值得点赞。其实,从长远来看,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应该有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借用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的话:“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因此,我认为,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留白”,让他们自由地思考和探索这个世界,让他们去学一些“无用”的东西,做一些“无用”的事,这些看似“无用”,却有可能成为他面对未来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怀特海也曾说过:“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生活本来是多姿多彩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自然也是多姿多彩的。当我们把本应属于孩子们的健康、快乐、自由思考还给了他们,而不是一味地控制与占领,孩子们多姿多彩的教育生活便会由此生发,创新型成果、创造型人才便会为此诞生,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未来的希望,更会在这里产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