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创业的时候,已经四十七岁了,比他大三岁的始皇,已经功成名就,魂归西天了。那时候的大多数人, 差不多都该和这世界说再见了。25岁的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要他命,大概也觉得他活不了几年了。

刘邦出身草根,创业前是个村主任,后来更是因为放走囚徒,成了个到处躲藏的犯罪逃逸人员。跟刘邦一起干事业的团队出身都很低,卖狗肉的樊哙,织帘子和演奏丧乐为生的周勃,最高的也就是县委秘书萧何。
然而,就是这么一帮人,在刘邦的带领下,三年进了省委班子,七年成为国家领导人,终结了从黄帝开始的将近三千年的贵族政治。我们没有见刘邦有多么努力,也没见他吃了很多苦,这些对于刘邦是不可能的。成功来的太突然,这怎么解释?只能认为“沛公殆天授”,这都是命呀!
中国人将成功的奥秘总结成了一句顺口溜:“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命这东西,到没命的那一天才知道,所以,这得从后往前说。
刘邦并没有刻意养生,然而年轻时,不事繁重的劳动,经常游山玩水,劳逸结合,有吃有喝,没有烦恼,自然容易长寿。
刘邦也不是什么人都结交的,樊哙、周勃都是勇士,萧何更是是饱学之士。刘邦年少的时候,很仰慕信陵君魏无忌情,视其为偶像,可惜信陵君已死,张耳自称是信陵君的传人。刘邦少年的时候,从小沛出发,徒步到大梁做张耳的小弟。刘邦后来这么会用人,和招揽人才,都是跟张耳学的。好吃懒做,不学无术,看来是司马迁为了文章更具有冲击力,故意说的,刘邦年轻时应该算一位游侠。后来项梁所立的楚怀王明显偏向刘邦,应该也和刘邦爱结交有关吧。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鼻子高挺,五官端正,天鹅脖颈,大长腿,妥妥大帅哥一枚。后来又蓄起了胡须,跟关公的差不多。常言道:嘴上没毛,说话不牢。蓄胡子的人,有一种威严可靠的感觉,现在的艺术家们把胡子给玩坏了。为什么没有人喜欢你呢,还不是因为你长得不好看!
刘邦放了犯人,跟几个亡命徒在山泽里躲藏的时候,饿的没饭吃,杀了一条蛇。到他起义的时候,那蛇尽然被宣传成了白帝子所化,被赤帝子所杀。那个告诉陈胜、吴广“卜之鬼乎”的神汉,是不是也投在了沛公门下?
大秦国运将尽,却成了不安分的人最大的风口,站在风口,猪都能飞,何况刘邦。命里安排,还让他出生在楚地,这里是造反的发源地,开风气之先,民众基础好。刘邦很快拉起队伍,村主任刘老四(刘季,伯仲叔季,家中排行老四)的称呼就有点不太适合身份了,邦国天下,这名字改的太棒了。
如果这些就能决定成功,命运之神似乎更垂青项羽,无论从哪一点说起,刘邦都比不过项羽。然而,刘邦浮夸的外表下,深藏着无限的智慧。

他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以“信陵君”为榜样,投奔张耳,学习和模仿处世、识人用人之道。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学习能力很强。称帝后,他征伐反叛的各异姓王的战争时,战斗力非常强悍,兵法学的很好。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坑杀二十万秦军的残忍相反,刘邦做事宽容、仁慈、有分寸。《史记》载:汉元年十月,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坐着白色的马拉着的素色的车,这些马的脖子被缰绳拴住来组合成拉车的马队),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与百姓约法三章,废除严苛的秦法,收服关中人民。
刘邦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招抚南阳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轻取宛城,解除了西进的后顾之忧,南阳郡的其它城池见太守已降,纷纷起而效之,望风而降。楚汉两军相持很久,汉王和项羽隔着广武涧对话。项羽要跟汉王单独决一雌雄,汉王则一项一项地列举项羽的罪状,项羽十分恼怒,一箭射中刘邦胸口,刘邦立刻俯下身去,按着脚说:“这个混蛋射中了我的脚趾!”
刘邦的厚脸皮,也是成功的一大助力。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威胁要煮了刘邦的父亲,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可以分我一杯羹”。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创业第一条,就是要有胆量,你敢卖了房子去创业吗?刘邦是豁出性命去的。天下大乱,各地的百姓都杀了长官反叛,沛县的县令怕丢了性命,让樊哙召刘季回来,想借刘季的势力保护自己。那时候,跟随刘季的草寇已经有几十上百了。刘季到了县城前,县令反悔了,这不是引狼入室吗?于是关闭城门,不让刘季进城,而且想要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越过城池来依附刘季。于是刘季用帛写了封信射到城上去,劝说百姓杀掉沛令,占了县城。萧何、曹参等都是文官,顾惜性命,害怕起事不成遭到满门抄斩,极力地推让刘季。众人没有敢当沛县县令的,刘季就大大咧咧的做了沛公。有勇气,敢冒险,这是创业的第一要素。

刘邦曾经自己分析成功的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刘邦会用人,肯放权。反观项羽,比起刘邦动不动骂人,他待人很谦和,对待那些患有疾病的将士也很好,但是一旦将士立功,应当封爵的时候,项羽却吝啬起来,把印章握在手里,棱角都快磨没了,也舍不得给。刘邦封了八个异姓王,连多次使他受窘受辱的仇人雍齿都获封什方侯。会用人,能放权的前提是:钱到位了。
钱分好了,管理的一大半问题就解决了。
——任正非
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人才。
——任正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