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大意是:"毕业后刚工作日子拮据该不该啃老?"
记得罗老师从"啃"字做了分析,他说什么叫啃?狗吃骨头叫啃。这充分说明肉已经没了,仅仅剩下骨头了,大家还好意思啃吗?
我后来特意百度搜索了"啃"的字面意思,它的释义是一点一点地咬下来。不管是啃骨头还是啃肉只要一点点咬得下来都可以算作啃,所以我个人从这个字的释义角度与罗老师的观点有所出入。
接着我想聊聊由啃老而产生的代名词"啃老族",可想而知这是一个群体并非某一个人的行为。
啃老族”是指已经成年,年龄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
再回头看看我们这个命题,毕业后刚工作生活拮据,他们并不是悠闲在家里享乐而是正在事业的起步阶段,他们这时如果接受父母的帮助从啃老族的定义来看算不上啃老,顶多叫作来自父母的救济或帮助。
所以我理解本题的啃老并非真正地啃老,不过是困难时父母伸出的援助之手,这样的啃老显然是合情合理的,这种啃老就像某种意义上的雪中送炭。
另一方面我想说的是陈铭在辩论中提出的机会成本。当我们在困难时选择不啃老,靠自己的手脚努力拼搏看起来很励志,可是我们来看看这种靠自己拼搏的最后有三种结果:一是拼出来了,站在某一领域的顶端;二是拼不出来累死累活地过完一生;三是过着中等阶层的生活。
而这三种结果里哪一种比例会占值较多?出类拔萃的少之又少,往往后面两者居多。
可是如果我们有了父母的帮助,我们可以去做更多去除担忧经济以外提升自己的事情,当一些人还在拼命为了生活做着各种委曲求全的工作,那些选择啃老的年轻人们已经通过借力让自己不断升值,也许短期他们之间看不出什么差异,那么长期呢?
后者不仅自我升值而且在工作中也升值,前者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却蓦然回首工作生活依然如故,然而我们所做的一切甚至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吗?
到底如何算得上更好的生活?也许它没有标准答案,可是我个人觉得自我提升在任何阶段都很重要,它也会不断提升着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所做的这些都将会在日后的方方面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啃老也有时间段的,啃一辈子的老那叫没本事,而适时地啃老是为了日后更好地回馈父母;换个角度来说父母让孩子啃一辈子老那叫溺爱那叫教育方式不得当,而父母适时地让孩子啃老才是对孩子恰到好处的爱。
综上所述,我支持啃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