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时年107岁的周有光先生主编的《现代文明人格》丛书,一共收录了20位中外现代各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人物,顾则徐撰写的共和国的守护者——《蔡锷传》,是其中之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品。我想我们对蔡锷不能停留在他和小凤仙的儿女私情的狭窄认知里,借这本书和大家一起多角度去认识蔡锷将军。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从古希腊的认识你自己,古印度的自度度人的伟大觉者,到古中国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君子人格,圣贤儒行……都说明个体人格之于文明社会的意义。
共和与帝制立于极端反对地位,自帝制发生则共和死,吾侪力活共和者也。 ——蔡锷
为什么说蔡锷是流星又是一颗巨星?
1 国葬
1916年,民国国会和政府决定为刚去世的黄兴和蔡锷举行国葬。黄兴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他在辛亥革命时期是和孙中山齐名的要人。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他举行国葬,毫无异议。而蔡锷从未任命为政治领袖,也非党和国家领导人,军衔为中将,去世后追认为上将。他怎么享受国葬这个待遇的呢?
2 袁世凯的评价
袁世凯喜欢算命看面相,他自己是个短命皇帝,他没算出来,倒是背后议论说蔡锷短寿,而这个事实不幸被她言中了。
蔡锷活到34岁,如夜空中划过的一颗流星,非常短暂,又极其耀眼。要知道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最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漫长皇权统治。在众多人才辈出的时代,袁世凯评价蔡锷“文武兼资,一时无两”,也就是说找不出第二个与蔡锷比肩的文武全才,可见蔡锷在当时的才干是多么有分量。
3 黎元洪的评价
护国运动后,黎元洪是当时接替袁世凯做了总统,一天,一个秘书进来给了黎元洪一封电报,泪水哗哗就下来了,电报内容是报告蔡锷在日本去世的消息。黎元洪跟蔡锷没有共过事,也没有什么私交,护国运动期间,蔡锷甚至不支持黎元洪,而是偏向于段祺瑞取代袁世凯,按理说黎元洪对蔡锷的死应该高兴啊,怎么会情不自禁哗哗落泪呢?可见蔡锷人格魅力之一斑。
4 媒体眼中的蔡锷
1958年出版了一位著名记者陶菊隐的作品,对民国早期采用春秋笔法,也即对人物不进行直接臧否,而是用比较中性客观的语气进行赞扬、否定或批评。他对黄兴有过贬抑,对梁启超这位蔡锷的师长,说他是满脑子投机思想的政治小丑。但唯独对蔡锷,字里行间肃然起敬,没有丝毫否定。陶菊隐敢臧否梁启超,而不敢臧否蔡锷,在极左的年代,能有这样尊重史实之心,这样对待蔡锷,不能不说蔡锷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
5 杨度眼里的蔡锷
杨度是袁世凯的大红人,被其称之为“旷代逸才”,红极一时。杨度自恃为天才,什么人都敢骂,孙中山、黄兴、梁启超虽和他私交甚好,也都遭他骂过。蔡锷护国运动,要求给予严惩的第一人就是杨度。护国运动胜利后,黎元洪政府颁布通缉帝制祸首令,杨度被列为第一,他不得不躲到天津。按理杨度应该是特别痛恨蔡锷的人。但他为蔡锷写的挽联是“魂魄异乡归,于今豪杰为神,万里江山皆雨泣;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称蔡锷升天为神,承认他是豪杰。
6 孙中山的评价
蔡锷曾经指责过孙中山:“且闻孙中山先生因邀一己之名,以耗国家之费者,亦至数十万元。”他们政见不同,但在蔡锷去世后,孙中山特意送去一副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孙中山用东汉两位名将班超和马援比喻蔡锷,颂扬他的慷慨和万里间关的勇气。一方面看出孙中山先生不带任何私人恩怨的大度,也看出蔡锷作为一名军人的操守,确实令人赞赏。
蔡锷去世前,康有为说他健康与否“关系中国至大”。
蔡锷去世后,梁启超悲痛万状,说“天祸中国”,中国失去了“长城”。
他的军事思想和造诣被蒋百里和朱德发扬光大,历史对蔡锷仿佛淡忘了,且待后人去研究他,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