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
朱熹的意思是,面对世间万物,应该从个体的细节入手,如同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深入其中,这样天理就自然显现出来,把每个个体的天理整合在一起,就能洞悉到天理的全貌。
阳明先生的做法是向内求,既然万象不离于心,就从心这个原点开始还原天理的原貌。
要上达天理,只需要像孔子那样做“精一”的功夫即可,做到“精一”,自然尽得天理,自然上达。
三七
所谓省察,就是检讨自己的思想行为,用阳明心学的说法,就是认真检查念头发动时的一刹那;所谓存养,就是保持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在阳明心学这里,善良之性本具足,不需要外来的补足和修养,所以存养,就是光明良知。
有事时反省体察不得力,多因无事时失于存心养性所致;无事时反省存心养性不得力,多因有事时不能反省体察。无论是反省体察还是存心养性,其实都是持续不间断的“存天理、去人欲”。
譬如你要走远路,存心养性就是粮食,省察则是指南针。指南针要提前准备,粮食也要提前准备,指南针在路上可用,粮食同样如此。所以省察存养,本是一回事,就如知行是一回事一样。
三八
所谓“人情事变”,王阳明已经说得很清楚。我们的情绪(喜怒哀乐)是人情,从这点而言,人情,就是我们的七情六欲;而事变,就是从视、听、言、动到富贵、贫贱、患难、生死,也就是我们人生里的各种常态和变态的经历。
简单而言,人情事变就是说,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人情”去应对“事变”。这就是以正确的人情对待事变:遇
到该喜怒哀乐的事变,我们就喜怒哀乐。在“事变”中保持正确的“人情”,也是应对事变的高明之法。
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王阳明说,要维持心绪的中正平和。而要维持心绪的中正平和,关键在于独处时要恪守本己。独处时,我们就要保持正知正念,不要有各种欲望的念头。你是否有坏念头,良知知道。它一知,你就立即改正。调整好自己的“人情”,才能解决以后的“事变”。
三九
仁义礼智固然是人性,但它只是人性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性呈现出来的表象,而不是人性本身。人性中有正
的,比如仁义礼智;也有恶的,比如残忍、冷酷。王阳明认为人性是善,但这不是绝对概念,而是相对的。
真正的人,会针对不同的人,发挥人性中正的或者是恶的部分。其实我们人只有一个东西,就是人性,而人性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会不断变化,在不同的情境里,针对不同的人,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依此判断去行动。
四十
人生在世,未接触阳明心学前,总是劳心劳力,整日都在忙碌。这种忙碌不仅局限在身体上,更在精神上,我们的心永远都无法安静下来,所以王阳明指出,第一步就是,静坐。通过静坐,把心上所有的繁杂全部去除。d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心安静下来后,还要“内省体察、克制私欲”,所谓“内省体察、克制私欲”,就是要去事上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心,最终让心不被动,让心控制万事万物,而不是被万事万物控制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