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教育目标的来源》(《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摘录:
1、 学生的需要为教育目标的重要来源,其理由大致如下: 年轻人日常所处的家庭和社区环境,通常对学生的教育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 学校没必要重复学生在校外已获得的教育经验。学校应将精力集中于学生现阶段发展的严重差距上。
3、 在学校规划中应首先强调这些教育目标。这类研究大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发现学生的现状,第二,将这种状况与公认的常模做比较,以确定差距或需要。
思考:
泰勒在第一章中教育目标的确立首先在于学生的“需求”,所以对于教育目标都是因人而异的。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孩子,每所学校所定的教育目标都是不同的,按照泰勒在文中所讲的就是学校没必要重复学生在校外 已获得的教育经验。对于这种理念我想我们每一个人教育人都这么想过,但是要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去制定自己的教育目标这是很困难的。
尽管泰勒给出了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但是基于我们自己学校的情况来看,是很难去做到的。尤其是对于学生的现状问题,在东莞这些比较发展大的地区。学生来自天南地北,各自所处的环境情况都不相同,我记得在前几年有一位从老家过来的孩子,由于以前所学的课本和我们的不一样。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比较难跟上。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基于前面泰勒说的与公认的常模做比较,以确定差距或需要。这也是目前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大趋势的去制定我们的教育目标。对于泰勒提出的这种去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我想这是我们今后理想的教育目标制定的方式,只不过在现阶段有些难以落实。我们可以先从我们一线教师的教育环境之中去做,去进行调查和理解。对于大的教育目标我想上面的领导自会有所作为的。
对于这些方式也不是说就有多遥远,虽然我们不能那么彻底的去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小面积,有针对性的完成这些任务,我们的教育不正是做这个工作的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