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是在哪里听过,我们大人是最会做计划的,计划将来,计划未来,而孩子是永远享受当下的
今天,突然感受到一股暖流
明明打开水龙头,要洗脸,结果,手就像不听指挥的先挤了洗发水,结果:脸已经湿了,头发还在绑着,没有淋湿
那一刻,我就突然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很无奈的笑了
这是因为习惯?还是因为着急?或是因为我根本没有“活在当下”?注意力根本没有集中的问题
佛说了,世间万物,都由心生
你面对的东西,你说是山,那么它就是山,你说不是山,那么它就不是山
同样的道理解释水
你也可以把山叫做水,把水叫做山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细细品味,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这段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事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只有通过家人和老师来教育,他们才会认识事物.你告诉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1是1,说2是2,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现代版的“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发现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一天.有些人为名、为利、为美色绞尽脑汁,活得很累.其实,人生苦短,只要活得快乐便行,何必追求过高呢?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说的.步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了下来,许多人都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有些人实现了理想,却牺牲了健康;有些人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诚信.善于反省的人才会最终达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认识到钱财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财再多,也免不了要回归自然的.因而千方百计发挥余热,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为公益事业添砖加瓦,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再建新功,达到这种思想境界的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段处世箴言: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而我们已经过了孩子的年龄,第一批的90后也已经30岁了
似乎,我们都活得很焦虑,很着急
俗世的成功,房子、车子、票子。虽然,我们比父辈的条件好了许多,但是,大家面对的竞争也是极大的
为什么?我们不能活在当下?今天的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当习惯已养成,似乎脑子就不用再开动,这一秒拿起洗发水,下一秒也没在想,到底是想洗脸还是洗头。我们太依赖于各种习惯,不管好的或者不好的
当然,还有一句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近期的事情就会多有忧虑。人做事情都是有一定目的性的,而短期目标必定是要为长期目标服务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那么在短期目标的确定上就会出现无法抉择的情况。解释: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也可理解为,人一直没有长远的考虑,那忧患一定近在眼前.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你已经计划好了,那么,是否应该把心态放平,而不是焦躁不安
焦躁,似乎除了让自己的心情一直不好,好像也并没有任何的益处
我觉得:我们都犯了一个错误。我们没有计划好将来,那么,生活会无希望,不生动;但是,如果我们要活在将来,不注重当下,也不现实。如果现在不做好,将来也是徒然
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