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是各类思想支撑着,历史中的几个重要的某个思想鼎盛时期大概可以分为:先秦时的百家争鸣、汉朝、魏晋时期的玄学、南北朝到唐朝的佛学、宋明的新儒学。现在我们便说说儒家。
孔子为儒家的开山鼻祖,但其思想也不是凭空而生的,乃是继承周礼中的内容。而一些新的思想例如“仁”便是在传播周礼时所诞生的。
那么仁从哪里来呢?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可以看到仁是来自于人的内心,所以说仁或不仁完全来自于自身,无需导师、先生们的指导。那何为仁呢?刚、毅、木讷、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都是仁的内容,但一个个分开来看的话都是不全的,只是接近仁的。
仁作为孔子的本质思想,但仁却把人置于鬼神之前,这就注定了孔子成为不了宗教主或儒家成为不了宗教。
孔子之后,儒家有名的弟子便是孟子与荀子,二者的基本思想一曰:性本善,一曰性本恶。但二者绝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孟子所说的善是指人与禽兽的本质不同,如果人没有这个善,那就跟禽兽一样。而荀子所说的恶指的是自然界本身所存在的欲望之性,在如此激烈的斗,争如果没有那个欲望之性便无法生存。所以说一个指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一个指的是人的自然之性,怎么能在一起说呢?
到了汉朝,汉武帝与董仲舒发起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方针,使得儒家在汉朝兴起了600年之久。但是董仲舒却极大程度上扭曲了儒家的思想。他提出人是天的副本,如果上天让你仁你便仁了;如果上天让你恶你别恶了。但是孔子讲的是人随着的是人的内心,这样一说我们便可知儒家虽然是在汉朝兴起了600年,但是也是扭曲了600年。
到了南宋时期的朱熹,儒家又再一次被扭曲了。因为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那么这个存天理中的"理”怎么讲?简单说就两个字:规矩。后又提出气,决定贤愚。而这个气怎么解释?气就是组成一个人的材料。虽然这么讲很合理,但是他忽略了人的主体性。不管是上天赋予的规矩(理)还是在人间组成人的材料(气)那都是在外在规定这个人的,所以说他也是背弃了儒家的基本思想。
到了明朝的时候,终于又再次的唤醒了儒家的本质思想。王阳明提出了心学"我心即世界"这个班名便是从他的思想中所提取出来的。他在心学中又提出了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讲,良知便是修身,为认知的基础。只有人人从这个基础出发,才能治国平天下。而王阳明又把这四句教归为了三个字:致良知,此为中国人的又一次大的启蒙。
到了清朝,军机处完全的顶替了文官制度。也就是说儒家在朝廷上已无存地,这样儒家就被清朝掩埋了300多年,而现在我们要进步;要步入世界的轨道。近代有人主张学习西方,但是学习西方虽然没错,可决不能摒弃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况且钱穆先生说:学别人,不如自己。老祖宗传了2000多年的思想,难道还比不过那西方仅仅探究出了200多年的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