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就业真的那么难吗?

就业真的那么难吗?

作者: 孙学镂 | 来源:发表于2023-09-24 12:44 被阅读0次

     3月1日,一则“211文科男硕士吐槽招聘会均薪5000”的话题登上网络热搜,有网友评论“眼高手低”,也有人称“文科就业面确实窄”。

      对此,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认为,就业机会和薪酬差异的原因不在于文理科,而是能力与岗位的匹配程度,无论文理科都需要提升综合素养、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随着去年开始高校毕业生超过一千万,就业难成为笼罩在人们头顶的一片阴云。

      当人们从需要就业的人数来判断就业难的时候,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考量,那就是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以及更重要的因素:就业观念。

      对于文科就业面窄、文科薪资低等说法,倪闽景认为是一种误解。

       “不在于文理科的问题,而在于自身与岗位的契合程度。”他说,“无论是文科理科,文科生要加强科学素养,理科生也要提高人文素养,我认为都很重要的。”

      在他看来,工作需要的是综合能力。“这个时代不一样了,文科生也要有科学知识,有信息方面的技能。如果是纯文科学习,要么是工作以后再拓展学习,要么是大学可以对原来的课程做些调整。”

      最根本的是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学学习的东西不可能使用一辈子,进入工作必须开始新的学习。”

      这话说起来容易,对于一些人来说,与最终落地隔着万水千山。

      就在3月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俞家栋介绍,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将达到1158万人,促进就业的任务更加繁重。

      这是从供给端考量的数据。而需求端同样需要考量。

      就在此前的2月25日,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人社部门共同举办了“2023年上海市春季促进就业专项行动大型招聘会”,这是2020年以来上海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线下招聘会,提供招聘岗位超过2.5万个。

      这个数量不可谓不大。

      以此类推,需求端也在经济疫情式微后崛起的时候开始膨胀。

      那么,就业是不是一个特别前提下的“伪命题”?

     据一些部门统计,各类岗位供给量其实远远大于高校毕业生人数,如果说想就业,不挑相应的单位和岗位的话,都是能就业的。

    那么,就业有了一种弹性的性质。所谓“难”本质上难在意愿与岗位的错位和撕裂。

         现实也的确如此。

      如果认真思量周围那些“高不成低不就”四处寻找彻底满足自身职业需求的大学生,就会有一个很明确的结论。那就是,并非真的无事可做,无业可就,而是自身就业观念发生了扭曲。

      教育不只是职业能力培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特点是具有通用能力,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这些东西在工作当中是很重要的。

    正如倪闽景表达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对工作有长期促进作用。

      对于宁可待在家里啃老或者四处逛游、感觉岗位对不起自身能力的毕业生来说,恐怕这个难会导致以后更难。

      因为,如果不从基础岗位做起,在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继续学习可以提高自身价值的知识和能力,被社会淘汰的可能性会逐步加大,最终徒叹奈何。

       入职初期可能是人才培养阶段,往后随着贡献增多,收入待遇也许会逐步提高。

    因此完整解读这位专家的前言后语,才能理解“就业难”不是真的很难,而重要的恰恰是不应该逃避。

       要考虑的是,这个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欢,有没有发展前途,要考虑将来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每一个毕业生都希望能找到心仪的好工作,但起点并不代表未来。只要真的是人才,努力工作,其发展空间自然会很大。

       而真正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内在原因有哪些呢?

         受各种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影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整个就业市场比较低迷,但刚才也提到了,不考虑其他因素,单纯从供给端和需求端来看,是完能过够匹配的,那么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首先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求职心态问题,对于专业学习抱有太高的期待,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大学毕业,就应该找到一份理想的对口的工作,但是却一直躲在校园的温室里自我安慰,全然不去了解目前市场对于技术的变化和要求。

         对于企业的需求置若罔闻,最终被企业抛弃成必然,特别是一些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觉得自己大学水平就这样了,基本上跟大厂绝缘了。其实招聘市场跟相亲市场是一样的,让别人选择你,要么你有光鲜的外貌或者殷实的家底,让人无法拒绝,要么就是你有丰富的内在素养,让人在你身上看到潜在价值。

         如果你学校层次一般,你还不努力去提升你的专业素养,那你注定就是被淘汰或者边缘化的,不要问为什么,企业讲究的是效益和投资价值,而不是情怀。

      其次是考研、考公的社会从众环境影响。自媒体盛行的时代,升学和考公考编逐渐成为学生眼中的香饽饽,从顶层制度设计上来说,这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但也给了躺平学生一个非常合理的借口。在正需要毕业生好好学习好好规划未来的时候,面对压力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选择考研、考公、考编,因为这件事没有阶段性的量化考核目标,一年时间也只有一次检验机会,你可以自我安慰式的努力,但是结果不会给你买单。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假装选择考研或者考公对你的危害是最大的,它会让你形成逃避以及堕落的品性,在未来的生活中,这种品性是最致命的。

    还有一点就是来自家庭层面的溺爱,家长对于学生的需求总是不差别满足,只要孩子想要,都会答应,而从不站在客观层面去思考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当然造成这种情况最大的原因还是信息不对称对于隔代人的影响,这是无法调和的,加上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总是觉得哪怕孩子毕业了,再养他个几年家庭也是完全能够承受的,久而久之,一个个“巨婴”就这么诞生了。

         从某种角度分析,所谓就业难不是真的多难,而是你是否愿意接受现在,开辟未来;是你是否对市场有足够的认知,然后愿意去接受一些挑战;是你是否能够独自挑起未来的大旗,风雨如故一路向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就业真的那么难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wf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