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其他人一起帮忙,在黑暗中撕开一道口子;
要么其他人合谋杀掉他——井外又惊又喜,但我们宁愿烂在井里,也不要你多次一举。
前者是抗争,值得钦佩;后者是妥协,也情有可原。
愿意向更强者出手的,是一群合唱团的小学生,他们生活在上世纪90年代的布达佩斯。
这天,转校生索菲亚在等待妈妈和校长交谈时,循着悠扬的童声合唱,徐徐走到合唱室外,看见同学们在音乐老师的指挥下,抑扬顿挫。
她喜欢唱歌,眼睛里有持久羡慕的光芒,向校长询问自己可不可以也参与其中。
此时,校长表达了参加合唱团的原则——任何人都能参加。
索菲亚第一次参加合唱排练前,音乐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据全国合唱比赛还有十天,赢得冠军合唱团,可以去瑞典旅行,更可以参加欧洲合唱比赛。而毫无疑问,我们的合唱团从来都是最好的,一定能拿到冠军。
就这样,索菲亚兴奋大于紧张地度过了她的排练,正打算和其他同学一样,拿一块音乐老师分发的糖果后放学回家。
但是音乐老师叫住了她,听她独唱,然后提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要求。
为什么我不能唱出声?
因为你不够好,等什么时候我觉得你可以了,会让你唱出声的。
不让人家唱,老师你怎么知道人家什么时候足够好!?
临走前,音乐老师还“设身处地”地为索菲亚着想——这件事不要说出去,你也不希望别的同学知道你不够好吧。
索菲亚当然不想要第三个人知道自己不够好了,所以她干张着嘴,吞下了黄连。
班里另一个小社交达人,丽萨,是女孩们想要跟她一起玩耍的对象。导演用一个环形长镜头,展现了丽萨和索菲亚之间友谊的逐渐升温,从最初的形单影只到后来的形影不离。
直到有一天,丽萨发现了这个秘密,她追问索菲亚为什么不唱。索菲亚抱着丽萨大哭,也把这个秘密的源头告诉了丽萨。
下一次合唱排练时,丽萨惊讶地发现,怀揣这个秘密只张嘴不出声的,不只索菲亚一个。她惊恐地找到了,一个,又一个。
丽萨向音乐老师提出,退出合唱团,这么多同学在合唱团里“像鱼一样”干张着嘴,这不公平。
然后老师针对丽萨所说的公平,展开了一段成年人世界权衡利弊时耳熟能详的规则:大家都喜欢合唱团,每个人都在为之付出努力做到最好,赢得比赛。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么有天赋,只要唱就好了。不唱反而是他们对合唱团获胜而努力的一种方式
其间,老师让那些不出声的举手。他们举起手,举手和没举手的都四处张望,大吃一惊,默然无语。原来竟然有人不唱,原来竟然不只我一个人不唱。
不得不说老师极懂孩子的心理,实现了合唱团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同时也让校合唱团的秘密仅限于老师和某一个孩子,而不是一群孩子之间。
没有孩子想让父母失望,没有孩子不想拿冠军,没有孩子不想炫耀自己来自全国最好的合唱团,没有孩子不想去瑞典。
可是总有一些事情更重要,总有一些事情重要得过一览众山的荣誉和周遭莫名艳羡的目光。
我们想要公平,哪怕因为部分声音不尽人意,而最终无法赢得冠军,也依然选择共同努力,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声。
丽萨带着索菲亚,在课间里,石阶上,夕阳下,游说一个又一个同学,我们以我们的方式反抗。
虽然从大人的利弊看,作为可发声者,丽萨有天赋的歌喉,根本不必为不发声者呐喊。甚至一度,当她向老师据理力争时,反而是作为不发声者的索菲亚一次次拉拽她的衣袖,让她不要说下去。
站出来说话的,反而是那个得天独厚的人,深感不公的阴影在不远处;缩在阴影中的,既没有反抗的权利,也缺少抗争的资本,独自哭泣,怀疑自己。
前者带着后者,就像《奇葩说》里傅首尔所说,维护世界的美好,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但是毁灭这个世界,只需要几个人努力就可以了。
故事结束在全国合唱比赛的舞台上,孩子带着孩子纯真的眼睛,和孩子直白的方式,面对象征强权的音乐老师,面对台下的听众,面对心中的秩序……
这部中文名译为《校合唱团的秘密》的20几分钟的电影,被评为2017年第89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豆瓣评分8.8,是当年评分最高的短片。
导演克里斯托弗·迪克于2016年拍摄此片,并给它起了匈牙利语“Mindenki”的片名。
Mindenki,即每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