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都趁早读书小组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报告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报告

作者: 易妍辰 | 来源:发表于2018-06-30 11:50 被阅读5次

    看书时间:22天(201.05.28-2018.06.18)

    整本书要仔细看起来确实有些难懂,有时候太文言文了,感觉看一页都需要去翻译查字典一样,只怪自己文学功底太低甚至为零了,哈哈哈,不过好在也还是读完了,也是惊叹于作者的洞察分析能力,而且是在几十年前,就把问题看得那么透彻。读完后再看最后一章的结论又让人有些许清晰了,这本书我认为最棒的一点就是最后一章的总结,把前面每一章都串联起来,这样看起来也更有思路一些了。

    最后一章中的那句“中国几乎是一切原则的例外”简直是整本书的灵魂,感觉整本书都是在围绕这句话来讲的,就是讲中国文化发展到现在的一些原因,为什么和西洋文化或者其他文化的差距之大。作者提倡的是“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书中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在对比中西文化特征,研究中国文化形成的一些最根本的原因。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自孔子以来,孔子就看透了很多宗教中的迷信,然后一直以伦理道德代替所谓的宗教,孔子专注于人性而不是宗教中的借助外力,依赖外界刺激。

    书中作者讨论了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征,这里谈谈自己比较印象深刻的几个:一、几乎没有宗教。其实中国也是有宗教的,只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宗教,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自孔子以来,中国就几乎是以伦理道德替代宗教,因为孔子看透了宗教中的迷信,孔子强调的是专注于人性,而不是借助于外力和外界的刺激,是相信自己而不是相信和服从于另外的神明。但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的宗教凝聚力没有那么强,不像西方国家,用上帝的一些规定和要求来要求自己,用上帝来提供精神信仰,让又信仰的人可以为了信仰而牺牲家庭。这在中国仿佛是不可能的,在中国,好像大家都只相信自己。这也涉及到另一特征--中国道德气氛特重,在中国,家人父子情谊之重,西洋人没有,在西洋国家,国民对国家观念清晰强烈,中国人也没有,于是分途,中国以周礼教化为重,而周礼教化以感情为其根本,而不是出于理智,而是出于所谓的理性,理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情,而西方宗教很多时候却不近人情,倾向于出世,常常需要背离家庭,也就反衬出周礼教化的平易近人。二、以家族为社会活动的中心。中国是一个家族制的国家,中国人的社会组合只有个人,家庭,天下,就像书中第五章那副图,中国与西方的对比图,中国把家庭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除了家庭就是个人和天下,很少有国家的概念,可能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听得最多的是家和万事兴,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好像国家这个问题不需要自己去关心,有专门的人去关心国家问题。而在西方,家庭的比重很小,而是把国家和个人放在首位,这应该是和西方刚开始被压迫有关,更在乎个人的权利自由,听过一个例子就是中国人在神州几号几号发射后可能会开心骄傲那么几秒钟,然后就又干自己的事情去了,而西方国家很多人在听到自己国家获奖或者有好消息后高兴激动到晕倒,可能就这个例子就能看出来家和国在中西文化中的比重。另外这里还延伸一个特点就是中国不像国家,是因为中国把国家融于社会了,其实家族生活和集团生活为最早的人类所共有,只是慢慢地中国人家庭生活偏重,西方人集团生活偏重,于是各走一路,集团生活一路走下去就成国家,家族生活一路走下去就成了社会,理性早启,周孔教化发生,伦理组织出现,伦理本位代替家族本位,伦理始于家族,而不止于家族,封建解体,阶级化为职业分途,国家被融于社会。三、人类文化之早熟。这个特点就涉及到中国无民主,人权自由不可见,民主制度不可见。没有民主、自由的概念主要是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受到君权和宗教的残酷压迫的经历,受压迫少就不会想到自由和民主,就不会有强烈的意愿去反抗并争取自由民主,另外,在中国,伦理氛围严重,伦理强调家庭,强调长幼尊卑有序,没有互相对抗,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尽到自己的责任就可以了,不需要谈判和契约等等,因而也就很难有民主和自由的概念。

    我们现在读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制度的基石,培养我们的理性道德,有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不同文化,给予文化认同,而不至于偏执任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报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xw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