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如果你还在划线、摘抄原文,你可能完全在浪费时间

如果你还在划线、摘抄原文,你可能完全在浪费时间

作者: 柯林随笔 | 来源:发表于2023-09-22 02:58 被阅读0次

也许你会很疑惑,我们阅读或听课时,在书本的重点段落划线,或将原话摘抄,这样的方式,不是大家都在用吗?有什么不对呢?

这样做不能说完全不对,但至少是不够聪明,因为无论是划线标重点,还是摘抄,本质上都是在「收集」知识,而没有做到「内化」,当日后需要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你还需要「重读」,这,就是在浪费时间。


那么,更聪明的方式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卡片笔记法」。

这篇文章,我们来探讨一下「卡片笔记法」的原理、主要流程,以及如何实践。

PART.1

基本原理

在《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中,卢曼教授说,他读书从来不在书上划线,读过的书也几乎不需要读第二遍。而当他需要引用某知识时,却可以信手拈来。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介绍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必要难度,英文是Desirable difficulty。

必要难度理论,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Bjork教授夫妇于1994年提出的。该理论指出,学习过程如果具有挑战性和理想的难度,那么相对于容易的学习过程而言,其长期表现会更好。该理论还认为,人的记忆机制分为存储提取,存储得越容易,提取就越困难,相对的存储时费力一些,提取就轻松很多。

比如,我们稍微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就会发现,那些刻骨铭心的事件,就算过去很多年,我们也能毫不费力就想起来,而过去没多久的一件平常事,我们已不太能想起细节了。

了解了必要难度理论,我们也就清楚了卡片笔记法的核心原理。

卢曼教授在阅读时,不划线,不抄录原文,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转述」,然后把想法写在卡片上,这一步至关重要,是需要努力思考的,往往是极其费力的,会让学习过程变得很慢,正是这样更费力的更慢的记笔记方式,充分保证了知识的「内化」。

至此,对于卢曼教授为何可以如此高效阅读的疑问,我们应该可以回答了,答案就是:其所使用的「卡片笔记法」,满足了学习过程中的必要难度。

主要原理已经说地差不多了,下面我们通过卢曼教授的「卡片笔记法」流程,来介绍一下该方法的主要步骤。

PART.2

「卡片笔记法」的流程

第一步,是记「闪念笔记」,主要是我们日常的想法,无论是电光火石的灵感、人生感悟还是其它的什么念头,都记为此类,这一类笔记是简短的、随意的、临时性的,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整理出来。

我们已经在备忘录、便贴纸或各种纸质的、电子的笔记本中,记录过这种笔记。但是,最关键的是要及时整理然后丢弃,否则,这类笔记毫无意义。

第二步,是记「文献笔记」,我们在阅读任何材料时,遇到感觉值得记录的内容,都要记录这类笔记。关键就是不要抄原文,充分地理解其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转述」,并且注明出处等细节。

一定要做到真正透彻地理解,然后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千万不要自欺欺人地写下一知半解的话。否则,你下次再拿起这张卡片时,可能根本想不起来这张卡片说的是什么,也就搞不清楚怎样去跟其它的卡片建立联系。这张卡片对你而言就是毫无用处的。

这一步是整个流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它非常考验你的信息提炼能力,这一步做好了,我们才能说真正读懂了,同时,我们通过「转述」,实际上,就是在做提升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刻意练习。因此,是必须做也是值得做的。

第三步,记录「永久笔记」,我们拿出上面两步所记录的笔记,根据我们的兴趣、项目和写作计划等,将这些笔记整理为「永久笔记」,之所以说永久,是因为这类笔记会呈现为一个稳定的知识结晶,它不需要特定的上下文,我们随时看到都能很好地理解。

「文献笔记」可能会记录的比较简短,因为它有上下文语境,而「永久笔记」则会更加细致、更加完整。「文献笔记」是「永久笔记」的素材,而「永久笔记」会最终成为我们文章或者书籍中的一部分,所以「永久笔记」是「卡片笔记法」的最终目标,前面所有的工作都是要为做出更好的「永久笔记」服务的。

第四步,一张「永久笔记」记录好了之后,就需要放入卡片笔记盒中,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我们需要将这张卡片与旧卡片建立联系,一旦所有的卡片都建立起了联系,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卡片数量少,可能还体会不到这种网络的力量。

卢曼教授每天都会在卡片笔记盒中随机抽出一些卡片,进行思考,看看有没有新的联系产生。

这种联系,可以让「永久笔记」形成一个序列,而一对多的联系,又可以产生众多的分支。一个序列会显现出一个主题,而分支就会呈现多个子主题。卡片的最大好处,就是非常灵活,我们可以尝试跟任意卡片建立联系,也许就会得出意想不到的主题。这就好像我们打斗地主,手上的牌,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组合,既可以优先出顺子,也可以对子先出,还可以出三带一,或者主要留出一个炸。

PART.3

如何实践,即工具篇

现在来聊聊我们应该怎么去实践「卡片笔记法」,用什么工具来搭建我们自己的卡片盒。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我们没有必要再像卢曼教授一样使用纸质卡片,因为确实不太便利,我们选用一些电子工具的搭配,完全可以模拟出卡片盒的效果。

首先,「闪念笔记」的工具,前面已经介绍了,自己用着顺手的工具都可以,关键就是要随时随地可以记录就行了。

然后,「文献笔记」,这一步主流的笔记软件,也都可以胜任,可能大部分的场景,就是记录读书笔记。

最后,重要的是「永久笔记」,主要推荐Obsidian,几乎可以完美地实现「卡片笔记法」的所有流程。

当然,你也完全可以用Obsidian记录所有的笔记类型。

为什么推荐Obsidian呢,首先是它的一些主要优点,比如:对个人使用者免费、支持Markdown语法、活跃的社区提供丰富的插件、所有笔记都是本地文件因而更安全、是华人开发因而对中文支持更完善等。

然后是更重要的一些特性:

1.支持双链接,因此,你可以非常方便的在卡片间建立联系

2.可以生成可拖拽的神经网络

那么,工具的部分,就介绍这么多,具体的细节大家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摸索。

如果有什么问题,也欢迎跟我交流。

PART.4

后记

卡片笔记法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益处,但是,我们对此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不切实际的想,我们按图索骥地记录一堆卡片,然后就会时不时的「蹦」出几篇文章出来,这样想,多少有点过于理想化。或许,我们应该主要将「卡片笔记法」当成我们「内化」知识的工具,最重要的还是「转述」思考的过程,以及如何在知识间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这篇文章就到此结束了,想通过一篇文章就把「卡片笔记法」讲得一清二楚,也是几乎做不到的,只求对于刚接触「卡片笔记法」的人来说,能有个初步的指导,知道个大概轮廓,我就知足了。
另外,工具是实践性很强的,大家只有在动手使用的过程中,才会逐渐地有一些感觉,而且也不用拘泥于别人的经验或者理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只要记住重要的是思考和知识间的联系,工具是次要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你还在划线、摘抄原文,你可能完全在浪费时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ya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