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清明

作者: 一花1379 | 来源:发表于2020-08-22 11:26 被阅读0次

江南道,

归客又匆匆。

煮罢新茶几忘语,许多故事总随风。

醉里两空空。


这是几年前清明回老家时写的。

每逢过节,客运紧张,旅人来去匆匆,赶着啥?赶个日子罢了。除了例行一次聚会,或者按着某种特定的形式聊以抽身于苦逼的日常,仿佛鱼儿露出水面吐个泡泡一样,转身又奔入一日三餐叫外卖的尴尬中。这一天是节日,是假日,哪有人闲?

木心说中国人没有狂欢,我说中国人没有没有休息。他们不用休息,不需要。

我们国家传统节日是一种特别的文化,别的国家没有这样的:逢年过节,人们不约而同产生“回家”的愿望,和行动。春节、清明、端阳、中秋,还有许多带着浓厚的地域特色的小节日,更有不少民族特色的聚会活动。我曾想象过傣族朋友们出了门在外头工作的,新年那天会不会就近组织举办“泼水”活动,约上一众朋友共同庆祝节日?

答案是我不知道。

清明节在我的认识里,我以为是个隆重的节日。不管是因为涉及祖宗,还是因为家族团聚,反正在这一天里,所有祭祖扫墓之外的事情都可以放一放——这种印象是幼年时参与清明节活动留下来的。

现在说“清明节”是一种例行集会,可能也不会有太多人反对。不管怎样,前面讲到的那种“隆重”和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相印证,还是有点出入的。这应该就是长大的坏处之一。

可喜的是,清明节依然是以家族活动为主,也是众多节日里唯一彻底支持户外运动的一个。家族活动的依据是祖宗的存在,这里有一个每个人都觉得简单易懂但说起来庞大复杂的问题,宗族。

费孝通在《江村经济》里讲过:“有同一个祖宗的人,人们不一定承认他们属于同一个宗族。”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这“承认”二字,一语道破。嫁出去的女儿,过继出去的儿子,是属于不被承认的。上门的女婿则受到承认。这也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西方人讲“家族”,仆人、助手也算在内,他们讲“家族”,更像是一个“帮派”。我们讲“家族”,复杂得多。当中最不一样的地方,我想这样讲:西方人讲“家族”,五湖四海走到一起可以成为一个“家族”;中国人的“家族”,往往涉及的“不存在”的人比存在的还多,什么“祖宗三代”啊,“五服九族”。

……………………………………

七律 清明怀古

清明时节雨纷纷,万里思亲不上坟。

举国新安生慰死,全球抗疫骨连筋。

孤舟老病愁何在,携妇将雏意可欣。

我华先人行大道,独知有志会凌云。

————这是今年清明写的。

之所以讲“怀古”,主要在第三联:孤舟老病愁何在,携妇将雏意可欣。

我以为,就这次疫情期间,政府的付出,全国人民的努力,让杜甫看到他应该会感到欣慰,而鲁迅以“携妇将雏”闹革命,泉下有知看到国家今日之强盛,也足慰老怀了。

怀古者,怀古人也。为这个国家延续发展到今天,历史上的许多人物都是有功劳的。

相关文章

  • 忆江南.清明

    春未了,野地遍花草。 年少不知先辈事,踏青只叹归来早,双亲容颜老。

  • 忆江南•清明

    江南道, 归客又匆匆。 煮罢新茶几忘语,许多故事总随风。 醉里两空空。 这是几年前清明回老家时写的。 每逢过节,客...

  • 清明 忆江南

    清明 忆江南 江南 草长莺飞的江南 苏堤的桃红柳绿 陌上行人 今年少了我一个 四月的西湖 白娘子与小青的西湖 雾霭...

  • 忆江南.清明

    清明至,子规声声啼。 岭上开满映山红,如烟翠柳拂长堤。 柔风兼细雨。

  • 忆江南——清明

    情未了,思念总相之。 袅袅青烟添伥惋,杯杯清酒寄哀思。 心事与谁知? 词林正韵 第三部

  • 忆江南.清明

    清明至 子规泣血啼 岭上杜鹃映山红 江滨翠柳拂长堤 烟雨笼天低

  • 忆江南,清明

    抬望眼,红翠绿氤氲。 遥有英魂栖寝处,折菊躬敬缅怀恩。 风雨绿城春。豪壮志,了却后留勋。 吾辈忧国犹未忘,煅吴钩壮...

  • 忆江南~清明祭

    清明时,华夏立公祭。国旗低垂祭英魂,笛声长鸣诉哀思。民族正气存!

  • 【忆江南】清明雨

    清明雨, 研磨自挥毫。 遥想神州遭苦疫, 逆行无畏白衣飘。 生命换今朝。

  • 2021-04-02

    忆秦娥 /影子 三月三。一城春色半城山。半城山。烟波衔柳,清明雨寒。 故人不知忘洛川。曾经十年忆江南。忆江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忆江南•清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am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