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少年硅谷梦 第1番 前奏

少年硅谷梦 第1番 前奏

作者: 李虎_58f8 | 来源:发表于2018-03-17 13:45 被阅读0次

    文 李浩克(Hulk Li)

    三月十六日

    硅谷时间每周五(北京时间每周六)更新

    2016年8月16日,中元节,在结束了斯坦福大学三个月的暑期进修后,我登上了返往芝加哥的航班。初升的太阳带着万丈霞光穿过浩瀚的云海,好像一个雄伟的将军正在向这个世界自豪地彰显着他的存在。我望着这窗外的美景和那广阔的硅谷,憧憬着很快就可以在几个月毕业之后,在这片神奇的土地开启我人生与事业的新篇章。

    然而我错了,残酷的事实是,接下来的这一年,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年。

    为什么当时的我却如此乐观呢?我想我有必要先简短地介绍一下我的经历和背景。

    年少的时候喜爱科学,渴望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于是来到了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学习物理与数学。同时我也关注科技发展,尤其喜欢苹果的产品。在大四的时候,苹果终于在Mac上推出了自己的云盘iCloud Drive,我十分欣喜。然而,在iOS 8 的平台下,我却找不到一款App可以让我在iPhone上去浏览iCloud Drive上的文件。于是我就想,为什么要等别人呢?为什么我就不能来开发一个这样的iCloud Drive 的App呢?这,便是所有故事的开始。

                                                                                                  我的App

                                                                                      苹果官方的App

    几个月后,我的App Cloud Lite上架了,成为了iOS App Store上有史以来的第一个iCloud Drive 解决方案。一瞬间,好像所有的人都来开始下载我的App,兴奋与激动写满了我的小脸。市场,供给,需求,这些从未谋面的抽象概念,在我学习到她们之前,就如此真实具体地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后来,苹果在iOS 9 上发布了官方版本的iCloud Drive,然而我并没有灰心,从此继续开发新的App,几个应用加在一块,也有了20多万的用户。在大四临近毕业的时候,我也成了学校里,尤其是计算机系“小有名气”的独立开发者。

    有的时候,当我们开启新的一天的时候,我们会以为那是平静的一天。而多少年过去之后,暮然回首时,才发现,那一天其实极不平凡。

    下课放学,我和我计算机系的小伙伴陈楚轩一起回家,谈及了物理与计算机谁更能代表“真理”。

    “当然是我们大物理。”我大言不惭,“计算机非常傻,只能干一些你让他干的事,一点也不智能。”

    “那是你接触的那些计算机。 ” 陈楚轩冷笑道,“你可要知道,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可是我们大计算机的中流砥柱呢。”

    我心中一动,问到:“那又是什么呢?”

    “就比如神经网络算法吧,自从Paul Werbos提出反向传播后,应用在识别手写数字上,近99%的准确率超过了人类,早就应用在了如支票或邮编数字的识别上。 ”

    “有意思,那我得回去赶紧查一查。 ” 我一顿,继续说道:“不过我们大物理也是星光璀璨,比如量子计算机,balabalalala。。。”

    从此以后,两个少年都从对方那里找到了梦想。一个入了人工智能的坑越陷越深,最后去了水果摊成为了Siri炼金术师。而另一个少年则爱上了物理,走上了申请量子计算PhD的康庄大道(然而大道也没走通,还是 “流放西雅图”,此生 “误入亚麻家"了,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那还是2014年,现如今火的一塌糊的人工智能在当时还被认为是传销骗钱(其实对于有些不靠谱项目来说一点也不冤)。谈起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人们还以为你是哪个医学院没有毕业的低年级学生。就在这种背景下,我却头一次在小伙伴那听说了这些概念并被此深深吸引。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背后似乎隐藏着无数的暗黑系魔法。

    也就近乎是在同时,斯坦福大学的李飞飞教授在Ted上做了题为  我们怎么教计算机理解图片  的演讲。我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收看了这部改变我生涯轨迹的演讲并深深的被人工智能届的突破所震撼。

    输入一张图片,还你一个精确的图片描述。这便是李飞飞教授向我们展示的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几百万个像素点,如瀑布般倾泻入一层又一层的卷积神经网络,完成线性和非线性变换,最终生成单一高维矢量。循环神经网络,输入这一高维矢量,千锤百炼般地完成内部状态一次又一次的迭代,最终完成自然语言生成。

    当时的我震撼无比,这是自我小学读霍金的时间简史以来,亲眼目睹的最震撼人心的科学突破了。而现如今横扫全球的AI热,某种程度上也起始于2014年的那个时刻。某种意义上,我也算是这次科技浪潮,从学术界到工业界,从理论应用到实践的,一个小小的见证者了。

    后来发生的事,自然而然,以至于我都不需要过于泼洒笔墨。我来到了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继续攻读理论物理学硕士。我找到了我们物理系的教授,Quantum Tensor Network 的作者David Schwab,作为我物理系的导师研究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深度学习。与此同时,我还找到了我校计算机系的Doug Downey教授,修习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学习。

    我不再热衷于App开发了,我相信,那个App最火的时代,火到每一个公司都恨不得给自己开发个App的时代,会马上过去的。而届时,失去了光环的App开发会成为像前端开发或网页美工这样传统的工作。

    人工智能才是未来。

    与此同时,从事独立开发的经历让我深切地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有限。要想做事,就得拉一支队伍。于是我报名参加了斯坦福的暑假进修项目:创业者145(Entrepreneurship 145)。

    这个课程的安排十分有趣,1/3 是授课,1/3 是邀请硅谷的创业者,天使投资人,学术界领袖,律师律所,大公司高管,或者天才工程师来来进行客座交流,还有1/3 是让大家自我组成创业团队开展项目,并在学期期末邀请天使和VC打分甚至直接对接。我们其间还组织了“春游”,直接去了硅谷最富盛名的两家孵化加速器之一的500 Startups 实地探访并和里面的创业者和天使们深度交流了一番。

    课余我还拿起了吴军博士的 硅谷之光,仿佛亲眼目睹了硅谷如何在短短三四十年的时间内,从东海岸的一个小渔村,结合产学研创业投资,成长为人类科技文明的灯塔之光。

    三个月转瞬即逝,我也“艺满下山”。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我乘着返回芝加哥的航班,汇入了毕业季的茫茫人海,找工作去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年硅谷梦 第1番 前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kj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