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今日所得(重启之路320)

今日所得(重启之路320)

作者: 前行2024 | 来源:发表于2021-04-01 15:21 被阅读0次

    今天收获颇丰,看了2篇文章,谈了两次话。

    早上刚醒,刷头条,看到一篇文章《青少年“空心病”蔓延:我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也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开篇讲到“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李玫瑾解释:他虽然有高智商,但内心却是空的,空到没有灵魂“。并且北大做过统计,40%以上的北大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其后,提出观点:问题的积累源于中小学阶段。

    空心病发生主要是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孩子从小的时间被父母排满,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抽象思维开始逐渐形成,开始思考人活着有什么意义,自己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当找不到答案时,就会出现“空心病“。这种主要是中产家庭。

    第二种是父母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这种主要是低收入家庭。

    发生的原因是内在世界的自我无法得到回应。空心病问题往往爆发在学业上,比如无缘由的不想上学。因为孩子从小就被要求必须学习好,所以他们无法看到多面的自我,内在世界里的自我也没有办法通过其他关系来回应,他们的生命就会渐渐枯萎。

    空心病核心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存在感从哪儿来?一方面源于与人的互动,在这种情感关系中得到存在感,另一方面源于于自然的互动,促进感觉统合。而很多孩子很早就被切断了自由探索世界的可能,很多家长认识不到自由探索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把这些宝贵体验都从孩子的生活中剔除掉了。

    空心病的孩子往往生活中并没有重大的缺失和创伤,恰恰缺少自由探索的经历。与他们谈话交流,会感到他们的内心如同一片荒漠。一般而言,我们看到蓝天、花朵就会生发一种本能的快乐,但他们会觉得这跟自己没有关系。

    空心病越来越普遍而且低龄化,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的评价体系只有成绩,当孩子的优势与特长无法在考试系统中得到体现,就会导致他们在成绩方面受挫,导致他们长期无法得到积极评价。于是他们会产生自我怀疑,如果没有人给他们正确疏导——“如行行出状元,你完全可以去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现实的环境也不允许他们去尝试自己的想法。渐渐,对于自己的怀疑可能就会表现在他们的身体上、情绪上、睡眠上,他们以一种疲惫的状态去应付考试,得到更负面的评价,于是形成一个恶行循环,陷入一个低自我评价的怪圈里。

    看完这些,感觉就是在说我们家的情况。下面有个评论我觉得可能就是帮助孩子逃出空心的方法:

    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曾经寻找生活的意义,从慢慢懂事经历初中高中到大学一直在探索自己内心。跟着既定的轨道走着,也渐渐明白了很多生命的意义:1.现在找不到真正想做的事没关系,总有一天会找到的(像我就在大学里找到了一些想要做的事)2.学习是一个增长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让思想视野开阔的过程,找到真正想做的正需要大量的知识和丰富的见识。3.与其自己一个人闷闷不乐不如和朋友一起游玩看看这个大大的世界。春天就是个好季节,繁花盛开、小树都发了绿油油的新芽,欣赏美丽的景色也能找到些许生命的意义4.根据个人的见解生命的意义是广大的有很多种,我们需要成长着并探索着属于自己生命的意义,不也是很有趣吗。 史铁生在人生面临重大挫折的时候探索了生与死: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在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是那么可怕。杨绛先生在《我在人生边上》 中写到: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度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这个世界好比是一个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我们一起去探索无限可能的生命,加油!

    看完这篇文章,当我去跑步时,我想了很多。

    孩子之所以空心了,是因为在小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刺激。当青春期开始之后,他们内心开始建构自己的生命意义,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支撑的点,他们无法建构自己的生命意义。没有地基,无法建成房子,即使建了也根基不稳随时倾倒。

    我想到一个预言似的小故事:我们父母和学校以及整个社会,仿佛都是养鸡场里的鸡。父母只知道生蛋和打鸣才是鸡们正确的做法,学校也只知道教会小鸡们如何尽快学会如何生蛋和打鸣,社会的评价体系也只是看这只鸡是不是会生蛋和打鸣。但我们的孩子基因里面变异了,他或者是一只鹌鹑或者是一头雄鹰,当用鸡的标准要求和衡量时,他就完全做不到,因为如果是鹰,他的本能是翱翔在天空。

    我们应该接纳孩子不是一只鸡的现状,让他发挥出自己的本能,培养他更好的施展自己的能力。这样,他或许可以成长为一头雄鹰。如果他只是一只鹌鹑,那也是一只快乐的鹌鹑,而不是一只不会打鸣的“公鸡“。

    当我早上和孩子说这个小故事的时候,他听到鹌鹑的时候没有听清,还反复问我啥?啥?说明他还是认真听了我说的,虽然当时是闭着眼躺在床上。而且当我问他觉得怎么样时,他说本来就是。

    上午,妻子给我发来一张图片,写到:如何让孩子对生活充满热情与希望?答案是:支持、理解与爱。

    我很认同。但妻子觉得不去管他就是放纵。

    我回复:只要内心在爱他,就不是放纵。如果不爱他,抛弃了他,才是放纵。

    妻子问:支持他晚睡,支持他打游戏?

    我回复:爱是基础,理解接纳是必须的。支持这点,我个人认为,如果是信任他,就支持他做认识事。支持这点,你可以暂时保留意见,先做好真正的理解和接纳。

    妻子说,我努力。

    (我认为,如果真的信任孩子,就要知道孩子现在拼命打游戏也是在做最好的自己,他是在调整自己的心——他空心的状态)

    妻子发了一篇文章——《陪伴孩子走出焦虑感悟,你的爱是无条件的吗?》

    文章的意思是,孩子焦虑抑郁是牺牲自己拯救已经生病的父母。因为孩子出现问题,其实是父母生病了。

    当孩子已经出现问题,有几种问题父母:

    焦躁不安型:嘴上说完全接纳孩子,但内心还是期盼孩子尽快回到学校,焦躁不安的寻求解决之道,关注的只是孩子目前的行为和状态,很少去关心孩子的内心。

    战战兢兢型:一味看孩子脸色,不敢与孩子正面接触。

    竭力讨好型:无原则的讨好孩子,在孩子面前丧失了家长的尊严。

    顾影自怜型:为孩子做出一点改变和努力后,就要孩子得到回应,如果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反应,就放大自己的付出和痛苦。

    狂轰滥炸型:给孩子安排很多看似与上学无关,实际变相学习的事,比如上培训班。

    这几种家长都是表面接纳,实际并不是无条件的爱孩子。

    无条件的爱孩子是父母不预设目标,不给孩子设置条条框框,允许目前在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比如不要给孩子设立睡觉时间。

    无条件的爱孩子还是无论你为孩子做了什么都不要求回报。比如精心准备了孩子爱吃的饭菜,但孩子没吃,自己就会痛苦。没有理解,付出是自己的,孩子接受不接受是孩子的。

    无条件的爱还是要关注当下,看见孩子的改变。不要总是拿过去孩子优秀的时候来比较现在,而是要学会与孩子最低潮的时候对比,看到孩子的进步。

    真正从心底接纳了孩子,即使自己什么也没做,孩子也会慢慢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爱与自由。这才是他需要的支持他走出来的力量。

    我看完,回复:写的很好。

    是啊,这就是我认为的完全接纳。

    又与一个朋友聊,他觉得我已经做的很好了,孩子长大会明白我这个爸爸做的有多好。孩子在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变化,父母要跟上孩子的变化,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家长。

    感谢给我的鼓励。

    通过以上的聊天和看文章,感觉今天收获很大。应该找时间把上面那段文字打印下来给孩子看看。2021040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日所得(重启之路32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mt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