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考察投资水平仅有单边牛市或熊市的表现,不足为凭,以经历完整周期的记录为佳,犹如白居易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杨天南是如何成为国内公认的投资家的。
在1993~1995年作者和现在很多人一样,处于“玩一玩”的阶段,没有多少钱可用于投资,跌了固然不高兴,但不至于跳楼;涨了兴奋一下,也解决不了问题。
视股市如赌场却还在里面掺和的人,本身就是赌徒,小赌怡情倒也罢了,想通过赌博取得财务成功,无异于缘木求鱼。
那到底有没有靠股市实现财务成功的方法呢?
像很多年轻人一样,作者通过认真工作,积累日后所谓本金,并同时如饥似渴与各种可能得到的投资书籍和文章。
这种黑暗中摸索持续到1995年,那时有关巴菲特的文字,首先出现在作者的生命中,如黑雾中忽然射进一道灿烂的日光,又如茫茫黑夜里的航船,发现了指路的明灯。这本书就是后来的《巴菲特之道》。
作者从此书中悟出:投资的真正意义在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通过支持优秀的企业,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为国家增加税收,为大众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为投资者实现价值最大化。
随后,作者在1996年年初倾尽所有播种于股市。其后,两年采取买入并持有的方式,仅持有两只股票,分别是长虹和兴化,取得了约10倍的回报,奠定了后来的财务基础,同期指数大约上升了2倍。这里重要的并不是“赚了10倍”,重要的是“全部身家赚10倍”。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61908/78571589eb97dbda.png)
在1996年初静态数据显示,即使股价不涨,长虹的派息率也能达到10%,当时一年的存款利率为10.98%。之后20个月,长虹股价涨了十几倍,再之后,作者决定去美国读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61908/8fb13f4729d04dd4.png)
如何在远隔重洋,没有互联网信息,没有网上交易的年代,决胜万里之外,这是个从未有过的挑战。
在远离祖国的三年时间里坐着凭着过期的报纸,取得的A股投资翻倍的业绩。其投资对象有东大阿派,清华同方等。
2001年秋季,发现许多香港H股价格远低于A股,于是清空股转战香港。在香港买了一系列具有高派息的股票,其中包括巴菲特相中的中石油,当时每股价格1港元,仅派息就有10%的回报。此举正好躲过了2001年到2005年的A股大熊市(也就是说,在大陆股市严重高估的时候,跨市场投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