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永远的话题;选择,永远的难题。
是继续这份工作,还是破釜沉舟从头再来?是见好就收马上出售,还是再等半天更大涨幅?是给对方一个机会再续缘分,还是斩钉截铁就此了断?
这笔软件采购费用不小要不要现在进行?这个商业谈判该不该退一步达成合作?这次调整要不要大刀阔斧推进?这支团队是否要打破重建?
不论日常生活还是商业组织,大大小小的决策,每天都在发生,不管你愿不愿意,有没有准备好,总有源源不断的大小事情在前后左右守着你。
如何选择,如何决策,才能更少出错呢?
在过去,曾一度信奉一句话,来自法国的某心理学家的一本书《恰如其分的自尊》。
文中说,什么是最好的决定?——最好的决定就是决定了之后,把这个决定变成是最好的决定。
最近,看完了希思兄弟的《掌握关键决策》,逻辑完全不同,妥妥方法论上线。
Step1: 拓宽选择空间
通过批判性思维方式,不让自己陷入二元世界里,非此即彼。跳出思维狭隘,问问自己,只有这两种选择吗?有没有第三种可能?如果这两种选择都“消失”了,会怎样?
跳出现象看本质,看看选项背后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有时候我们和家人就孩子报不报补习班争论不休时,回头看一看,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现在的选择离终极目标是近是远?
Step2: 把假设放到现实中检验
简单来说,就是去验证我们的选择。比如,找到和我们有同样决策的“过来人”,看看他们当时的决策带来的结果是什么,这几乎是最有效也是最高效的方式。
你一直希望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老师,拥有假期拥有稳定的生活状态,很好。去问问那些和你一样,曾经在外工作而转入公立的老师,听听她们的体验。
检验也包括尊重行业规律、了解基本率,从数字中窥探决策线索,在过去常模数据中找到决策指南。
能实验,就不要去猜测。如果可以尝试,如果可以测试,一定先测试再决定。就像职场中的试用期,甚至是试岗,这无疑是最可靠的检验。与其听其言,不如看其行。
Step3: 做决策前留出思考的距离
STOP!冲动决策之前,先暂停一下,尤其是棘手两难的问题,我们时常会陷入其中,失去正确判断的能力。比如:该不该继续这段婚姻,要不要跨行择业?
两个很有效的方法,不妨一试。
10-10-10法则:10分钟、10个月、10年后,我会如何看待此刻的选择?
假设这是最好的朋友遇到的问题,你会给什么建议?记住,离问题越远的人越能参透本质,作出好决策。
Step4: 做好出错的准备
是的,做好出错的准备。评估区间范围,最好的结果和最糟的结果,看清楚这个区间,你可能就会有答案。
也可以是设置一个“止损点”。比如,这个项目,最大的投入值在**,到此为止。做正确的事,很多时候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
看看这四步骤,是不是在选择上多了些选择?
其实我想说,不论是法国人的感性而坚毅还是美国人的理性而规范,最好的选择都不在别人嘴里,而在自己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