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察人性哲思方法论
【逻辑思维】20180402 解读:《明智行动的艺术》

【逻辑思维】20180402 解读:《明智行动的艺术》

作者: 鞍山孙勐 | 来源:发表于2018-04-02 19:34 被阅读138次

    作者介绍

    罗尔夫•多贝里(Rolf Dobelli)《明智行动的艺术:成功决策必须避免的52个思维陷阱》作者,1966年出生于瑞士琉森,瑞士圣加仑大学(University of St. Gallen)企管硕士、经济哲学博士,全球最大商业书摘网站getAbstract创办人之一,并创立全球杰出人才社群机构Zurich.minds,会员包括《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库尔特•维特里希等。多贝里长期担任《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n Zeitung)及瑞士《周日报》(Sonntags Zeitung)专栏作者,撰写各种有关认知偏误的文章,帮助人们在个人生活、经商、理财等方面清楚思考,做对决定。已有7部作品问世,包括文学小说及非文学类作品。《清醒思考的艺术》甫一出版,即荣登《明镜周刊》畅销书冠军宝座,在德国成为率先击败《乔布斯传》的作品,并被翻译成13国语言。多贝里曾旅居中国香港、澳大利亚、英国及美国,现居于瑞士琉森。

    作品简介

    《明智行动的艺术:成功决策必须避免的52个思维陷阱》光思考还不够,从思考到行动,你还会犯一堆错误!《明智行动的艺术》以机智风趣的语调,以及清晰恳切的陈述,融合了经济、管理、心理学等各学科的前沿智慧,并运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伯克利大学等的前沿研究成果,为我们剖析和纠正行为上的偏误。全书包含52个既科学又轻松,既严肃又有趣的精致篇章,每章辅以诙谐生动的德式手绘彩插,以及生动简练的文字,总结了人们行动时常犯的错误,并指出如何去避开这些陷阱。快节奏的年代,我们需要一本谋定而后动的书!作品序言教皇问米开朗基罗:“请告诉我你才华横溢的秘密,你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一经典雕像的?”米开朗基罗答道:“很简单,我把所有不是大卫的大理石都去除,大卫就诞生了。”让我们都诚实一点。我们并不是很明确地知道什么使我们成功,也并不是很明确地知道什么使我们幸福,但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什么会破坏成功和幸福。负面认识(不该做什么)比正面认识(应该做什么)的影响更大—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很基本。

    权威评论

    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待在里面。这个范围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范围的界线在哪里。

    ——沃伦•巴菲特

    你必须找出自己的才能在哪里。我几乎可以向你保证,如果你必须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外碰运气,你的职业生涯将会非常糟糕。

    ——查理•芒格

    怎样当一个明白人?我推荐两本书,第一本《清醒思考的艺术》,第二本《明智行动的艺术》。这两本书的作者是同一个人,叫罗尔夫.多贝里,德国人。我之所以推荐这两本书,除了他的笔法相对来说比较轻松诙谐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作者用一种坦白的方式面对别人,也面对自己,谁都甭想骗谁。

    ——罗振宇,得到APP创始人

    罗尔夫•多贝里精彩地描绘了成功的钥匙就在思考的艺术之中。谁不想老被思考的陷阱绊倒,就必须阅读这本书。

    ——艾里斯•博尼特 哈佛大学决策科学实验室

    阅读《清醒思考的艺术》是一种享受,你绝对不会后悔!本书兼具现实性和科学性,精彩绝伦.

    ——克劳迪奥•费瑟尔 瑞士麦肯锡公司CEO

    《清醒思考的艺术》会彻底改变你的思维方式!

    ——丹•戈尔茨坦 伦敦商学院教授

    《清醒思考的艺术》开启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崭新视野。罗尔夫•多贝里的文字令人深思,见解独到,生动精彩,能够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

    ——克里斯托弗•弗朗兹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董事长

    罗尔夫•多贝里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造才能,这是自文艺复兴结束以来少有的组合。

    ——《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塔勒布

    核心内容

    《明智行动的艺术》这本书的副标题为:成功决策必须避免的52个思维陷阱。《明智行动的艺术:成功决策必须避免的52个思维陷阱》《这本书的中文版总共224页大约6万字左右。小编会用大约5000字转述书中精髓,再用1500字解读总结给各位亲!下面小编将为亲转述这本《明智行动的艺术:成功决策必须避免的52个思维陷阱》。我们处于艰难的思考模式时,通常都有一种无力感,好像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这时许多人会得出结论——我不善思考!其实,并非思考本身让我们举步维艰,而是我们的思考模式不对,这些错误的思考模式就是思维谬误。思维谬误就是那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但却是错误的思维。好比人掉入海中会下沉、湖水是蓝色的、龙生龙凤生凤……

    这些思维定势往往是根据大量的事实真相提取出来的。一旦它们植入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就会自动强化它,弱化与它们相悖的事项,从而觉得这世上所有的海都会让人下沉、所有的湖水都是蓝色的、所有的英雄的父母也是牛人之类的思维谬误。《明智行动的艺术》的作者罗尔夫•多贝里是德国人,他带着德国人独有的缜密,以显微镜般的观察发现了人们常犯的思维错误,并在书中一一列出。罗尔夫•多贝里还是益得书摘(get Abstract)的创始人之一,之前还撰写了《明智行动的艺术》的姊妹篇——超级畅销书《清醒思考的艺术》。

    《明智行动的艺术》和《清醒思考的艺术》一样,是本能告诉你如何正确思考的书。这本书里说了52个思维陷阱,通过这52个思维陷阱,你会明白自己是怎样一步步掉入认知陷阱的。了解这些陷阱后,你就能清除所有思维和行动的干扰因素,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决策上,都能让你成功避开这些最严重的思维错误,让幸福指数有量的提升。就这本书里我们最容易陷入的思维陷阱开始,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详细讲解:第一,说服别人,并没有你想象的难;第二,我们会因为相关性,而做出错误的判断;第三,调查和测试并不是永远可靠。

    说服别人,并没有你想象的难

    仔细回想下,你是否有答应过陌生人的请求?比如插队、调换座位等等?你又是否思考过,自己为什么会答应呢?作者发现,我们之所以轻易答应陌生人的请求,不完全是因为我们心地善良、懂得换位思考,而是别人给我们设置了一个套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上套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埃伦曾做过一个实验:

    她在图书馆里等到复印机前排起长队时,她就走上前请求插队。她说,“不好意思, 我只有5页要印,可以让我先印吗?”,但很少有人同意她的请求。之后,她换了一个措辞,等到另一波人排起长队时,走向前去,“不好意思,我有5页要印,可以让我站你前面吗? 因为我想复印。”这次,几乎所有被问到的人都同意了,尽管这个理由很可笑,因为每个排队的人都想复印。

    这就是一个思维陷阱:如果我们给自己的行为一个理由,就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令人吃惊的是,理由是否充分并不那么重要,只要有“因为”这个简单的词就够了。 书中作者用亲身经历佐证了这件事。

    有一回,他在机场得知了航班延误的消息,询问了地勤却怎么也问不到延误原因,这让他感到非常气愤。凑巧的是,下一回他又遇到了航班延误,不同的是,这回机场广播及时告知了延误原因,作者听到后明显感觉到安心了不少,对航班延误的事实也更容易接受了。由此可见,同样一件事情,是否有理由,人们的接受度是全然不同的。所以,如果你下回迟到了,请务必给出一个理由,你可以说“因为想走捷径,却没想到捷径更堵”;同样,你想让整个团队工作积极性更强,你可以说“我们要一起加油,因为创造出好的工作成绩,我们就能拿到奖金。”

    记得吗?说什么不重要,只要有“因为”就够了!除了运用“因为”的思维陷阱可以容易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选择对的请求及汇报时间也会有同样的效果。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明天要和总裁做个项目汇报,这个项目汇报很重要,一旦成功,你就能直接进入管理层。总裁只有以下时间有空——8点、11点或18点。你会选择哪个时间呢?这很重要吗?当然。要知道做决定会令人疲惫,在频繁的比较、权衡和决定中,你会感到精疲力竭。

    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选择疲劳症”,它会影响我们的决定。人们的意志力就像电池,在一段时间之后它需要通过吃饭、休息等方式充电。如果血液循环中的血糖含量过少, 那么意志力就会变弱,继而影响决定。有这么个例子:

    有4名犯人向法庭递交了假释申请,法庭按照顺序进行审讯。比宗教背景和犯罪轻重程度更重要的是法官的“选择疲劳症”。于是,前两个犯人的申请被批准假释,因为那时法官刚进食不久,血糖含量充足,还未受到“选择疲劳症”的影响;而后两个犯人的申请被拒绝,因为法官已经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来思考提早释放犯人的风险,他只能维持犯人的现状,也就是将他们继续留在狱中。现在你明白了吧!要想让人认真地思考你提出的请求并做出你想要的决定,那么你需要在他们还未患上“选择疲劳症”的时候迅速。所以,你到底要选择哪个时间向总裁介绍你的项目?我想,你应该有答案了。

    我们会因为相关性,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保罗和他的同事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参与实验的人前来的时候,带上一张和自己关系最亲密的人的照片。然后实验团队把这些照片钉在靶子的中心,并要求被试者向照片掷飞镖。被试者当然知道,如果他们最亲密的人的照片被飞镖刺穿,并不会给这个人带来什么伤害,但被试者在实验过程中还是表现出了很大的顾虑,他们掷出的成绩要比朝着空靶掷飞镖的对比组差了很多。

    这其实是一种关联谬误。我们会因为自己和某个人事物之间有些许关联,在做决定和判断的时候会无意识地受到关联的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即便我们知道这种关联并没有太大的意义。除了关联谬误的存在会让你做出错误的决定,劳力辩证现象也会不断地影响你。马可得到了一辆旧哈雷摩托车,为了这台车,他把所有的周末和假期时间都花在维修保养这台摩托车上,这使他的婚姻走到了危机的边缘。

    两年之后,马可急需用钱,他想把这辆哈雷卖掉,但他的出价和实际行情相差太远,即使有个感兴趣的买家给出市场价的两倍,马可仍然没有卖。马可就是劳力辩证现象的受害者。劳力辩证现象是指,你在一件事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便会对其结果期望过高。马可因为修复哈雷花了大量时间,甚至差点牺牲自己的婚姻,所以他把这台摩托车的价值估计得过高,以至于永远也卖不出去。了解劳力辩证现象之后的你,可以试着让自己更加清醒——即便你在一件事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多功夫,也要保持一定距离去看待结果,它仅仅是一个结果而已。问问自己,苦追多年仍未追到的人,就真的比那些主动对你示好的人强吗?花了大量精力才进入的公司,就一定好过其它公司吗?

    测试和调查远远没有你想象中可靠

    很早之前,人们就开始相信占卜,后来再延伸至星座、血型测试等等。有的人对这类测试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也有人则是深信这些占卜测试。如果你是后者,那么你需要注意了,你可能是掉入了“福勒效应”。心理学家福勒胡乱编了一段人格描述,让他的学生打分来表示这段话是否符合本人的真实写照,结果认为福勒描述得准确的学生高达86%。

    人们将这一实验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反复进行了100次,得到的结果大致相同。大家总是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这种倾向就是“福勒效应”。为何我们会一次次心甘情愿地上当?作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一般这些话语,鲜少用到否定的说法,因为更正面,人们就会更愿意相信它。

    第二,人们都有证实倾向,也就是我们会接受符合自身特征的描述部分,而把剩下的部分无意识地过滤掉。

    所以,只要你掌握了这两个小技巧,你也能说出一番让人觉得挺准的测试结果。因此,提醒自己有“福勒效应”的存在,会让你更加理智。而除了占卜测试不太可信之外,所谓的官方调查也不一定真实可靠。《明智行动的艺术》中提到了这样一条调查结果——

    乡村的便利店失窃率比城市里的大超市高。但后来经过验证,发现结论是有失偏颇的,因为调查者受到了“小数定律”的蒙蔽。“小数定律”是指人们有把从大样本中得到的结论错误地移植到小样本中的倾向。依据数据显示,最经常被窃贼“光顾”的商店主要分布在乡村地区,所以调查者就得出了以上结论。然而通过进一步探讨发现,乡村地区不是决定因素,而是店的规模大小。实际上是小店更容易遭遇窃贼,但恰好乡村地区的商店一般规模较小。

    所以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小商店的失窃率比大超市要高,和地域没有关系。但因为“小数定律”的影响,人们会不自知地受到表面思维、外界环境等因素,出现系统性偏见,从而导致以局部取代整体的情况发生。那如何避免自己掉入“小数定律”的陷阱呢?如果样本量够大,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结果就会更客观。因为越少的数据样本,越容易受到个别数据的影响,从而得出的结果是有失偏颇的。同时,调查结果除了会受到“小数定律”的影响,还会受到“意向性治疗谬误”的影响。

    有位银行家做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有大量负债的公司要比没有负债的公司更能赚钱。这个结论明显不符合常理,但为什么会得出这个奇怪的结论呢?后来发现,这是因为效益不好的公司要不到银行贷款,所以会自动被归入没有负债的一类。瞧,得出一个完全正确的调查结论太难了,在调查过程中人们会受到各种思维定势的影响。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很多表面上看似理所应当的事情,实际上藏着诸多陷阱,你要做的就是拨开铺在上面的干草,发现它。

    马克•吐温曾说,“如果你唯一的工具就是把锤子,那么你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钉子。”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思维局限的可怕性。一旦你形成思维定势,只要遇到问题,就会自然按照自己最擅长的思维模式去思考。这就好比外科医生希望每个医学问题都通过外科手术来解决,但其实病人可能只需要吃药就可以治好了。很早之前,有人问股神沃伦•巴菲特以及他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为何特别成功,甚至成为了商界的传奇?

    对此,沃伦•巴菲特是这么描述他和查理•芒格的:“我们没有在经商中学会解决难题,我们只学会了去避开难题。”这也是弄清思维陷阱,然后避开它的意义所在。要知道,好眼光可能需要一定能力和一些运气,而我们只要懂得如何明智地避开各种麻烦,就能变得更聪明、更有眼光。毕竟,你都知道了陷阱在哪里,又怎会上赶着往里面跳呢?你有没有陷入过惯性思维的误区,又有哪些惯性思维让你犯过错,读完这本书,你的思维方式又有哪些改变?好,这本书的精髓解读到这里就基本描述完毕,如果你对这本书内容感兴趣,不妨读读全书。我们身处智能时代,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给人类造成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怎样我们只能接受而无法拒绝,因为我们都一样生活在趋势的大潮中.......下面接入本书总结阶段...... 

    解读总结

    《明智行动的艺术:成功决策必须避免的52个思维陷阱》是一本告诉你很多思考技巧的书,对我而言最有用的是”为什么公益代言人适合明星?为什么很多参与公益之初都是盲目选择?小编认为更重要的是,应该想想本书作者是如何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如果我们是善于观察生活、善于自省的人,那么这本书对我们可能就没啥用,但如果不是,那还是让它帮帮该帮的人。

    我们就要像米开朗基罗那样,更清醒地去思考,更明智地去行动。这意味着不是专注于大卫,而是专注于其他一切不属于大卫的内容并去除它们。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要清除所有思维和行动的干扰因素,这样就会更好地思考和行动。我自己也常常会陷入很多思考的困境,幸运的是我总能将自己从中解放出来。感觉自己和一些观察力强的人很相似,感觉和他们是坐在同一条船上。

    因为我们都在划着桨,努力在生活这条长河中前行且不被它的漩涡吞噬。理论家往往不能明白这种否定方式,相反实践者却很理解它。传奇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这样描述自己和他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说:“我们没有在经商中学会解决难题,我们只学会了去避开难题。”这就是所谓的否定方式。有人可能会问:思维的错误和行动的错误有何区别?很坦白地说,其实没有区别。

    如果我们能成功地避开一些最严重的思维错误,无论是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职场决策抑或重大决策上,我们的幸福指数将会有一个量的提升。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多些智慧、多些想法,更多的行动,我们要争取少做蠢事儿。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这条提升之路是通过否定方式实现的。米开朗基罗知道这个道理,在他之前的亚里士多德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智者的目标不是获得幸福,而是避开不幸。”如今我们学习了这本书,都有机会加入智者的行列了。

    下文摘录原书罗列出要避免的52种思维陷阱其中代表性的9个供大家参考:

    1.为什么很差的理由往往也能用---用理由辩护

    理由是否充分并不那么重要。只要有“因为”这个简单的词就足够了。这个不起眼的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你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它。

    2.如果没什么可说的,就什么都别说------废话倾向

    清晰的思想会带来清楚的表达,糊涂的思想结果智慧是废话连篇。很遗憾的是,我们只在很少情况下才有真正清晰的思路,世界史复杂的,我们大脑要思考很多内容才能理解世界的某个方面。所以,最好记住马克吐温的话:“如果你没有什么可说的,就什么都别说”

    3.为什么你要断了自己的后路-----缺乏关门的能力

    我们是着了魔地总想尽可能多地有不同的可能性,不愿结束任何事,一切都元而未决。这样并不会给我们带来成功。你得有意识地忽略一些可能性。“我居住于无限可能中”,这是迪金森很美的诗句,但,这并不是很好的策略制定。

    4.为什么煽动宣传会有效果-----睡眠者效应

    因此,一个从不值得信任的处处而来的信息会渐渐赢得别人的信任,并视为不值得信任的出处会比信息内容本身被人们遗忘得更快。即一个广告,你即使知道他是为了宣传而虚假的,会比一个正确的信息,记住的时间长。

    5.为什么你对于哪一个是最好的选择很盲目-----选择盲目症

    当你面对A(考研,读MBA,出国)和现状(不考研,不读MBA,不出国)时,你习惯于将选择A与现状进行对比,这是错误的。你要将A和其他选项进行对比(工作,学英语)等。

    6.为森么我们会说后起之秀的坏话-----竞争偏见

    请对比你有才华的人予以支持,短时间内你会使自己的地位陷入危机,但你绝对是可以从中获益的,因为无论如何总会有人在某一时间超过你,等他们超过你时,你会更容易赢得他们的好感,更方便他们的学习。

    7.为什么你要和你的团体保持一致----群体内外偏见

    对一个群体的认同感会扭曲你对事实的看法。这个确实,例如你考过GRE的,那你肯定背过很多单词,肯定背过很多遍红宝书,那么其实你并不为厌恶背单词这事儿,你对那些坚决反对背单词的人,感觉他们不是你那个群体的。而考过GRE的人,会觉得,死记硬背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那群死记硬背的人,就是他们的群体,或者说曾经的群体。

    8.为什么显眼的不等于是重要的-----凸显效应

    “凸显”的信息会对你的思想和行动有特别的影响,相反,对于隐晦的,缓慢形成的和无声的消息你不会太当真。请你不要被迷惑。一本有着不同寻常的鲜红色封面的图书进入畅销书排行,你的第一反应是将图书的成功归功于惹眼的封面。不要这么想。请你打起精神来地址那些似乎是顺理成章的解释。

    9.为什么实践高于研究-----知识的另一面

    用语言表述的知识究竟有什么问题?首先,这些知识是清晰明白的(文字表达的好处),这种清晰在实际生活中确实不存在的。

    如果我们以清楚明白的知识为基础来做决定,我们会将自己处于一个臆想中的安全世界中。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这本书所列逻辑思维及心理学科相关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

    作品精选

    为什么做的决定越少,效果会越好

    选择疲劳症

    你用了一周的时间制订项目计划,累得精疲力竭。你已经润色加工了演示文稿,核对了Excel(微软公司开发的一款试算表办公软件)表格的每一行内容。介绍讲述的内容也有着十分清晰的逻辑,引人入胜。对你来说,一切成败都取决于这个项目。因为公司总裁给了你承诺,如果项目成功,你可以升入集团的领导层;如果项目被驳回,你就只能另谋高就。关于演讲的时间,助理给了你如下的建议:8点、11点或18点。你会选择哪个时间?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a曾经在一张桌子上摆满了价值不高的小物件,从网球、蜡烛、T恤衫、口香糖到可乐。他把他的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他称为“须做决定者”,第二组为“无须做决定者”。他对第一组的人说:“每一次我会随意展示两件物品,你们要决定更喜欢其中哪一件。我会根据你们的选择在实验结束时送给你们其中一件物品。”他对第二组的人说:“写下看到每件物品时你们想到了什么,我会在实验结束时送给你们一件物品。”这件事情做完之后,两组学生都必须立即将手伸入冰凉的水中并要尽可能地坚持。这在心理学上是测评意志力和自律的经典方法,因为这需要用意志力来抵制想把手从冷水中抽出的自然冲动。实验的结果是,第一组“须作决定者”比第二组“无须作决定者”坚持的时间要短。集中做出决定耗费了第一组学生的意志力—这一结果在其他很多实验中也被证实。

    做决定是会令人疲惫的。每个为笔记本电脑进行上网配置的人,或组织过类似团体旅行等集体活动的人都会了解这种感觉:在所有的比较、权衡和决定之后人会感到精疲力竭,科学上称之为“选择疲劳症”。“选择疲劳症”是有害的。选择疲劳之后,作为消费者,你会对广告推销和冲动消费更没有抵抗力;作为决策者你会对色情引诱更没有抵抗力。在后面讨论“拖延症”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意志力就像电池,在一段时间之后它需要充电。怎么充电呢?人们需要休息,需要放松,需要吃些东西。如果血液循环中的血糖含量过少,那么意志力就会变弱。宜家家居就深谙此道:在其拥有一万件商品的环形购物通道中,消费者肯定会出现“选择疲劳症”,所以宜家的餐厅正好在环形通道的中间,而且宜家不会吝啬于提供价格优惠的瑞士蛋糕,让你吃完之后又感到精力充沛,可以决定购买哪一种台灯。

    关押在以色列监狱的4名犯人向法庭递交了假释的申请。第一个人(法庭在8点50分审讯)是阿拉伯人,因欺诈罪被判刑30个月监禁;第二个人(法庭在13点27分审讯)是犹太人,因人身伤害罪被判16个月监禁;第三个人(法庭在15点10分审讯)是犹太人,因人身伤害罪被判16个月监禁;第四个人(法庭在16点35分审讯)是阿拉伯人,因欺诈罪被判30个月监禁。法官是怎样判决的呢?比宗教背景和犯罪轻重程度更重要的是法官的“选择疲劳症”。第一个犯人和第二个犯人的申请被批准,因为那时法官血液循环中的糖分还很充足(来自早饭或午饭)。第三个犯人和第四个犯人的申请被拒绝,因为法官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来思考提早释放的风险,他只能维持犯人的现状(继续留在狱中)。一个对上百起法庭判决的研究表明:在一段法庭审判中,“有决断性”的判决比率会从一开始的65%逐渐下降到零,在法官休息之后,比率又会突然升至65%。这就是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做出判决的正义之神!他们也会有“选择疲劳症”。同样这也对开篇的问题做了回答:你到底要选择哪个时间向总裁介绍你的项目。

    作品目录

    前言 XI

    1 为什么很差的理由往往也能用 001

    用理由辩护

    2 为什么作的决定越少,效果会越好 005

    选择疲劳症

    3 为什么你不会穿希特勒穿过的羊毛衫 009

    关联谬误

    4 为什么没有战争的平均规模 013

    平均数的问题

    5 你如何被钱毁掉了动力 017

    激励排挤效应

    6 如果没有什么可说的,就什么都别说 021

    废话倾向

    7 作为经理你如何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使数值看上去更好 025

    威尔•罗杰斯效应

    8 如果你有敌人,那就给他提供大量信息 029

    信息偏倚

    9 为什么在满月时会看到人脸 033

    聚集性幻觉

    10 我们为什么要爱经历痛苦才得到的事物 037

    劳力辩证现象

    11 为什么小型公司有自己的特殊情况 041

    小数定律

    12 请谨慎对待你的期望 045

    期望的正负效应

    13 不要相信你最先凭感觉想到的内容 049

    简单逻辑

    14 如何揭穿江湖骗子? 053

    福勒效应

    15 为什么志愿工作只对明星适用 057

    志愿者的愚蠢

    16 为什么你是情感的傀儡 061

    情绪激发学

    17 你为什么要和自己唱反调 065

    内省错觉

    18 为什么你要断了自己的后路 069

    缺乏关门的能力

    19 为什么我们要用好的换取新的 073

    对新事物的狂热

    20 为什么煽动宣传会有效果 077

    睡眠者效应

    21 为什么你对于哪个是最好的选择很盲目 081

    选择盲目症

    22 为什么我们会说后起之秀的坏话 085

    竞争偏见

    23 为什么第一印象有欺骗性 089

    最初效应和近因效应

    24 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未知的事物 093

    放血效应

    25 为什么自己做的菜吃起来更香 097

    非我发明症候群

    26 你如何利用不可想象的事情 101 

    黑天鹅效应

    27 为什么我们的知识不能延伸 105

    依赖域现象

    28 为什么你会认为其他人和你想的一样 109

    虚假同感偏差

    29 为什么你总是有道理的 113

    篡改历史现象

    30 为什么你要和你的团队保持一致 117

    群体内外偏见

    31 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天马行空 121

    模糊不容性

    32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现状最好 125

    默认效应

    33 你为什么会喜欢“最后的机会” 129

    害怕后悔

    34 为什么显眼的不等于是重要的 133

    凸显效应

    35 为什么实践高于研究 137

    知识的另一面

    36 为什么钱不是赤裸裸的 141

    赌场盈利效应

    37 为什么新年时下的决心很难实现 145

    拖延症 

    38 为什么你需要自己的王国 149

    妒忌

    39 为什么你宁愿读小说也不想看统计数据 153

    心智理论效应

    40 为什么危机很少会是机会 157

    “没有杀死我”谬误

    41 为什么你偶尔应关注焦点之外的内容 161

    注意力错觉

    42 为什么大话也有说服力 165

    策略性虚报

    43 为什么有时候你应该跟着感觉走 169

    想得太多

    44 为什么你打算做的事情过多 173

    计划谬误

    45 为什么拿锤子的人会把一切看成钉子 177

    专业偏见

    46 为什么计划使人感到安心 181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47 你坐哪条船比你划桨的艺术更重要 185

    能力错觉

    48 为什么检验清单使人盲目 189

    正面效应

    49 为什么会绕着箭画箭靶子 193

    “挑葡萄干现象”

    50 石器时代对替罪羊的猎捕 197

    单一因果谬误

    51 为什么开快车的人会开得更安全 201

    意向性治疗谬误

    52 为什么你不应该读新闻 205

    新闻错觉

    致谢 20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逻辑思维】20180402 解读:《明智行动的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nx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