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
读书| 关掉“后浪”,我又打开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读书| 关掉“后浪”,我又打开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 夏希_natsuki | 来源:发表于2020-05-13 10:40 被阅读0次

    B站上周发布的视频演讲《后浪》,它本身不像是浪花,更像是一块巨石,激起千层争议的浪潮。

    大概是不爱凑热闹的性格使然,总之我是等到一切高涨或低落的情绪逐渐消退的时候才去看。关掉视频,我突然想起了这本书——《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如果按照现在的定义,无疑也是“后浪”之一:

    纽约人,出身富裕中产家庭,虽然不好好读书,成绩总是不及格,不断被开除,但家人依然有能力一次次把他塞进名校。

    这样的人,自打出生就成了模板。只要不是太出格,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不错的大学,成为律师、商人或医生,周末去看赛马、打高尔夫,结交同样富有的朋友。他们的孩子也会重复一样的生活,他的家庭会积攒越来越多的财富,拥有越来越高的社会地位,一浪更比一浪强,是可期的未来。

    当这样的重复令人生厌,就是时候开启新的人生模板了。衣着华丽地去高档餐厅用餐,只能换来朋友圈冷淡的点赞。“后浪”们只有用“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去”自由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才能引来旁人的艳羡和赞叹。

    但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却是一个“脱轨”的故事。

    主人公霍尔顿与妹妹讨论理想时,说出了那句“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网红名言。拎出来单看难免不知所云,联系上下文,或许你会品出新的意味。

    “别咒骂啦。好吧,再说些别的。说说你将来喜欢当个什么。喜欢当一个科学家呢,还是一个律师什么的。”

    “我当不了科学家。我不懂科学。”

    “呃,当个律师——跟爸爸一样。”

    “律师倒是不错,我揣摩——可是不合我的胃口,”我说。“我是说他们要是老出去搭救受冤枉的人的性命,那倒是不错,可你一当了律师,就不干那样的事了。你只是挣许许多多钱,打高尔夫球,打桥牌,买汽车,喝马提尼酒,摆臭架子。再说,即便你真的出去救人性命了,你怎么知道这样做到底是因为你真的要救人性命呢,还是因为你真正的动机是想当一个红律师,只等审判一结束,那些记者什么的就会全向你涌来,人人在法庭上拍你的背,向你道贺,就象那些下流电影里演出的那样?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个伪君子?问题是,你不知道。”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象话。”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成于斯败于斯。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个多么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符号和形象。一个站在金黄麦田里的少年,他的锋芒逐渐盖过了作品本身。

    有太多人只看过上面那段名言佳句,就将这本作品打成一部又red又professional的、批判资本主义局限性的小说,归纳出“主人公不满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私与倾轧,希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善良的人”这样的主旨。

    但其实,这位少年,这位“守望者”,对自己的理想生活有过更明确的描述:

    我想先到荷兰隧道不花钱搭一辆车,然后再搭一辆,然后再一辆、再一辆,这样不多几天我就可以到达西部,那儿阳光明媚,景色美丽;那儿没有人认识我,我可以随便找个工作做。我揣摩自己可以在一个加油站里找个工作,给人家的汽车加油什么的。不过我并不在乎找到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反正只要人家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人家就成。我又想起了一个主意,打算到了那儿,就装作一个又袭又哑的人。这样我就可以不必跟任何人讲任何混帐废话了。要是有人想跟我说什么,他们就得写在纸上递给我。用这种方法交谈,过不多久他们就会腻烦得要命,这样我的下半辈子就再也用不着跟人谈话了。人人都会认为我是个可怜的又聋又哑的杂种,谁都不会来打扰我。他们会让我把汽油灌进他们的混帐汽车,他们会给我一份工资,我用自己挣来的钱造一座小屋,终身住在里面。我准备把小屋造在树林旁边,而不是造在树林里面,因为我喜欢屋里一天到晚都有充足的阳光。一日三餐我可以自己做了吃,以后我如果想结婚什么的,可以找一个同我一样又聋又哑的美丽姑娘。我们结婚以后,她就搬来跟我一起住在我的小屋里,她如果想跟我说什么话,也得写在一张混帐纸上,象别人一样。

    我们如果生了孩子,就把他们送到什么地方藏起来。我们可以给他们买许许多多书,亲自教他们读书写字。

    我这样想着想着,心里兴奋得要命。我的确兴奋。我知道假装又聋又哑那一节十分荒唐,可我喜欢这样想。不过我倒是真的打定主意要到西部去。

    小说里有没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意思呢?当然是有,因为主人公是一个未被磨平棱角的,骨子里单纯善良的少年。赤子之心对于世界的暗角都是难以容忍的。但只有绕到那段著名的“守望者”宣言光芒背后,我们才会发现其中还有更多深意。

    这位出身优渥、人生开局低难度的少年,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当然不是名利,那么,是慈善吗?是拯救世界吗?

    我想也不是。

    “瞧,”我说。“我想起了这么个主意。我在格林威治村有个熟人,咱们可以借他的汽车用一两个星期。他过去跟我在一个学校念书,到现在还欠我十块钱没还。咱们可以在明天早上乘汽车到马萨诺塞和见蒙特兜一圈,你瞧。那儿的风景美丽极了。一点不假。”我越想越兴奋,不由得伸手过去,握住了老萨丽一只混账的手。我真是个混帐傻瓜蛋。“不开玩笑,”我说。“我约莫有一百八十块钱存在银行里。早晨银行一开门,我就可以把钱取出来,然后我就去向那家伙借汽车。不开玩笑。咱们可以住在林中小屋里,直到咱们的钱用完为止。等到钱用完了,我可以在哪儿找个工作做,咱们可以在溪边什么地方住着。过些日子咱们还可以结婚。到冬天我可以亲自出去打柴。老天爷,我们能过多美好的生活!你看呢?说吧!你看呢?你愿不愿意跟我一块儿去?劳驾啦!”

    “咱们有的是时间干这一类事——所有这一类事。我是说在你进大学以后,以及咱俩真打算结婚的话。咱们有的是好地方可以去。你还只是——”

    “不,不会的。不会有那么多地方可以去。到那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啦,”我说。我心里又沮丧得要命了。

    在我进大学以后,就不会有什么好地方可以去了。你仔细听着。到那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啦。我们得拿着手提箱之类的玩艺儿乘电梯下楼。我们得打电话给每个人,跟他们道别,还得从旅馆里寄明信片给他们。我得去坐办公室,挣许许多多钱,乘出租汽车或者梅迪逊路上的公共汽车去上班,看报纸,天天打桥牌,上电影院,看许许多多混帐的短片、广告和新闻片。新闻片,我的老天爷。老是什么混帐的赛马啦,哪个太大小姐给一健船行下水礼啦,还有一只黑猩猩穿着裤子骑混帐的自行车啦。到那时候情况就根本不会一样了。你只是一点不明白我的意思。”

    从霍尔顿几次三番对理想生活的描述中,我感觉到,这个少年,他的理想只不过是,要真正地生活、活着,无暇理会旁人,以及这个世界。

    是的,说出来,可能十分滑稽可笑。

    为了生活而生活,为了活着而活着,听起来好像既无聊又可悲。

    可是只要看看那个玩世不恭、满口脏话的孩子,描绘这个理想时突然迸发的热情,和他口中现实生活的对比,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为什么不能单纯地为了生活而生活呢?在仅有一次的生命里,为什么不能为了体验每一分每一秒而生活,却要为了未来的某个目标而生活,哪怕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到那时,你还活着,宇宙还存在?付出的一切真的值得?

    说到这里,你恐怕又会认为,我说的体验生活,就是环游世界、潜水、拍vlog、去非洲看野生动物迁徙这类的东西,然后又开始想到自己的银行账户余额、房贷、车贷……

    会这样想,是因为很多人可能真的已经丢失了自我,忘记了“活着”的感觉,他们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是消费机器、赚钱机器、生育机器(此处的生育,指的是字面上的生儿养女的意思)……

    作为机器,他们失去了感觉,失去了思想,也不觉得痛,也不觉得快乐,萧瑟的秋风吹来不觉得感伤,春天的第一抹新绿萌发也不觉得欣喜,只有完成自己作为机器的那些任务时,才会觉得得到了褒赏。

    拍vlog、玩无人机、cosplay,就更高端一点么?也不是。很多人,也只是让自己成为了“涨粉机器”。培养爱好的人越来越少,打着爱好的旗号,一门心思只想用爱好赚钱的人越来越多。

    到超市选购新鲜的食材,回到家从容做一顿饭,和家人一起分享,就比画好精致的妆容,在鸦雀无声的米其林三星餐厅正襟危坐,时刻考虑着画面、机位、文案要卑微吗?我觉得,大可不必。

    是什么时候,我们失去了从生活本身获取感受和意义的能力?什么时候,单单活着,变得不再有意义,只有赚很多钱、很多人关注、很多人点赞、很多人羡慕,才有意义?

    我们的口味越来越挑、越来越重,在生活这道菜里加了太多太多佐料,以至于丧失了品尝食材本来滋味的能力。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打出柠檬表情,说“我酸了”的时候,请别忘了,那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少年,却在幻想同恋人住在溪边的小木屋,一日三餐自己做,冬天自己打柴,找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为了不理会世人,他宁愿自己装作又聋又哑。

    说我不求上进也好、消极逃避也好,反正我眼中的幸福,就是这样。我知道一定有人真的觉得奔跑在路上就很开心,但这一定不能是所有人活着所追求的意义,比如我,就只想四下看看风景。

    但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个悲剧的故事,一个反英雄的故事。

    主人公没有拯救谁,没有突破什么束缚,他挣扎、纠结、痛苦了一番,最终因为不忍抛下心爱的妹妹出走,也不能带妹妹一起到外面吃苦而告终。他回到家里,生了一场大病,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家人又给他找好了新的学校,而这个少年只感到深深的迷茫:

    许多人,特别是他们请来的那个精神分析家,不住地问我明年九月我回学校念书的时候是不是打算好好用功了。在我看来,这话问得真是傻透了。

    我是说不到你开始做的时候,你怎么知道自己打算怎样做?回答是,你没法知道。我倒是打算用功来着,可我怎么知道呢?我可以发誓说这话问得很傻。

    我很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在不同的心境下,你会有不同的解读。我更喜欢主人公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有弱点的人。他有一定程度的自私,又会因为一些重要的人无法狠下心来。

    悲观的时候,我会觉得这个少年终究会被社会的毒打压垮,老老实实成长为一个油腻的中年人。乐观的时候,又觉得他可以成长为第二个梭罗,终于有一天能来到他的瓦尔登湖,在湖边建一座小木屋,可以只生活,不一定要写出传世佳作。

    不论是好是坏,这个少年和他的小木屋都会留在你心中的某个拒绝妥协的角落陪伴着你。《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风格粗犷的小说,全书充斥着粗鄙之语,但读完后却能感觉到铁汉柔情一般的温柔。

    而有的作品,尽管每一帧画面都经过细致的打磨,但那精美的视觉盛宴你吃下去却反胃烧心,华丽外表下的食材实则有害身体健康。

    (完)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summer_tones,如果你看到了这里,不妨去看看,也许你会喜欢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 关掉“后浪”,我又打开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og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