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也叫颜回。虽然家境贫寒,但在孔门弟子中,他是孔子比较得意的一个。这个得意,说的是颜回的好学、安贫、乐道等高尚德行,“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身处陋巷,而乐在陋巷。这种思想境界甚至要高于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颜回的认知里,穷不是重点,快乐才是。他比孔子小三十岁,逝于鲁哀公十四年,得年四十一岁。
颜渊颜回的死,对孔子来说,无疑晴天霹雳。“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实际上,孔子的儿子孔鲤比颜渊早一年过世,他都没有如此伤心,父子之间的感情是天性,但是作为老师的孔子,能够教到颜回这样的学生,也算是一种缘分。孔子也十分重视这种缘分,“颜渊死,子哭之恸”,恸,大哭,及其悲痛。其他弟子开始质疑:“老师,你如此悲伤,不符合礼的要求啊?”孔子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这样的人死了,人都不值得为他恸哭,又有谁值得呢?这无疑是孔子给予学生最高的评价。
《论语》中提及颜回的篇章有20章,跟死这个话题相关的,就占了三分之一,有7章。可见,颜渊之死的重要性。其中,《雍也篇》中有一章关于颜回之死一语成谶。“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孔子被困于匡这个地方的时候,曾穷困潦倒走投无路,颜回很久之后才来拜访老师,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在那个战乱频发的时代,一次分别也许就真的是一辈子。颜回说:您都活着,我又怎舍得弃您而去呢?父母在,不远游。如此至情,早已超越了师生之谊,倒更像是无微不至的父子之间的惺惺相惜。没想到正是这句玩笑话,却成了颜回“不幸短命死矣”的谶语。
为什么师生之间有如此的深情厚谊呢?
曲阜颜庙在《先进》篇中,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孔子被困于陈蔡时,万念俱灰,开始思念他的诸多弟子。首先,在孔子看来,要想成才排在第一的应该是德行,而德行排在第一点的恰恰是颜渊。究竟颜回的德行怎样?又有哪些德行?不妨来看《雍也》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您认为弟子中谁最好学啊?孔子说,非颜回莫属,自自颜回过世之后,如今再也没有这样好学的学生了。颜回的好学在“不迁怒,不贰过”,不会把自己的愤怒转嫁到别人头上,自然不会引发我们今天所说的“踢猫效应”,这种品质是十分可贵的。不会重犯同样的过错,这需得在特别好学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如此境界。颜回通过自己的好学,才逐渐锻造了让老师孔子引以为豪的品质。
其实一开始,孔子并不欣赏颜回。在《为政》篇中,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跟颜回讲授的所有观点,他连一句反对的意见都没有,这个人似乎很愚蠢,没思想没主见。结果,孔子在私下里观察,发现他跟其余弟子在交流意见时,不仅完全领会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孔子这才发现,原来颜回早已经掌握并吃透了自己所教授的内容,颜回这哪里是愚蠢,简就是大智若愚啊。他之所以“不违”孔子教授的内容。首先,他个人修养极高;其次,老师比自己年长三十岁,他知道老师阅历丰富,见识广博,所教授的内容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颜回这才把它奉为真理;最后,不仅如此,他的威望在同学之间也极高。
孔子与颜回、子路一是在《公冶长》篇中,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子贡在众弟子中也是比较出色的一个,擅长言辞,通达灵秀,因守孝六年而扬师名于天下。孔子问他,你和颜回谁更强一些啊?子贡就回答:我怎么敢跟颜回相提并论呢?他知道一件事儿或者懂得一个道理,就可以推演十个,而我只能推演两个。孔子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同了子贡的说法,我和你都比不上颜回啊,看来颜回的确聪慧。
二是在《先进》篇中,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依照周礼,孔子说颜渊身份未至士,不得厚葬。你拿我当父亲一样,我却不能把你当做自己的孩子。最终,他的同窗好友最终还是将他厚葬。孔子想,若颜渊在世,也绝不会僭越礼制来同意厚葬,所以说这不是我的想法,是你的一帮朋友非要这样做的,这里颜渊的威望也可见一斑。
了解颜渊的死,对于了解颜渊在众多弟子中的地位和学识来讲很重要。了解颜渊并不是他在贫穷中的励志故事,而是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他总是能找到活着的乐趣,我们总是能从他身上发现很多熠熠生辉的闪光点。他犹如象棋中的“卒”一样,只要是选择了“仁”这条儒家道,就笃定地向着“君子”这个目标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