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ion 英语中有任务和使命的意思,加上后缀er就是传教士,可见以前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和传教就是他们身上肩负的最神圣的使命。
圣何塞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当西班牙人来到美西这个地方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贫瘠,当地的土族居民印第安人,在山林里还是以狩猎为生。西班牙人来到这个土地上,带给了印第安人新的生活方式,同时,所到之处,建立Mission,以布道传教为主。就这里的Mission而言,实际上没有非常合适的中文翻译,姑且我们叫做布道院吧,但是要知道最初的Mission,真的不像是一个布道院,它看起来顶多只是一个传播教义的一个点儿,可能是一间新扎起来的土棚子,可能是一个小小的简陋无比的驿站,可能什么也没有,只是一个愿意为神的事业奉献终生的人。从圣地亚哥到旧金山,不远的距离就会建一个,一路下来,这样的据点竟然有21个。
当时西班牙人来到这里,一路荒凉得几乎没有人气,有的地方是长着一丛丛杂草的沙土之地,没有人烟,没有可食之物,而这样的土地竟然一望无际。但这并没有阻挡他们殖民的脚步,有可能恰恰正是因为它的荒凉,吸引了更多的探险者。第一批探险者来了,一路艰辛跋涉,终于找到有水有地可生活的地方。开拓的过程充满着艰辛和挑战,但同时这里的无限制开垦也让他们感觉到了自由的快乐。控制一个人是从一个人的思想开始的,统治一个地方就要从文化开始,传播教义就是西班牙人改变当地人进而让他们成为自己人的一个最佳方式。
当地人开始接受西班牙人的文化和思想,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但也是最卓有成效的。记得余秋雨先生曾经给文化做过最为简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当我看到圣何塞处处都是白墙红顶西班牙式的建筑的时候,我知道西班牙人对当地土著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引导是成功的。文化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传教据点的变迁也见证了历史。位于圣塔克拉拉大学里的布道院就是个有力的说明。不知是先有大学,还是先有布道院,一路走来,这个布道院,命运多舛,由于地震、大火、洪水被迫迁移了五次,实际上不仅仅是迁移,而是完全的重建,因为每一次的天灾所给它带来的都是彻底的毁灭。每一次的重建都是新生,从最初的木头结构到今天的砖混结构,它是越来越结实,越来越完美。从1777年到今天,历经沧桑,变的是它的位置和结构,不变的则是它肩负的使命和灵魂。
有一个神父,名叫马根卡塔拉,1761年1月31号出生在西班牙,16岁,本着对上帝的热爱,入籍圣方济修道院,他应该和其他传教士一样,先是到西属墨西哥,后1786年来到美西加州的圣塔克拉拉布道院,自此到死36年,他都奉献于此。他不怕路途遥远,行走艰难,总是到深山的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里去传教,在他的努力下,很多土著人愿意放弃野蛮生活,跟随他来到圣塔克拉拉,过上更为幸福的天主社区生活。土著人改变了生活方式,有了新的精神价值追求和依托,这也算是一种文化的融合。
马根卡塔拉,这个人是极具人格魅力的,吃苦耐劳,一天到晚,为了奔走传教,顾不上吃饭休息,有资料记载,他为了赶路,一天下来,只喝几口牛奶,吃上几口玉米面面包,肉蛋鱼他也从来不吃。他死后,被后人敬奉为圣人。
圣塔克拉拉布道院正门口,用实情实景来模拟,讲述着在羊圈里耶稣诞生的故事。一组精美的雕塑:有草,还有两只绵羊, 圣母玛利亚跟前躺着小耶稣,旁边有约瑟(玛利亚的男朋友)和前来祝贺的占星术士。这个场景在很多地方我都见过,英国教堂里的花窗玻璃上,很多地方的博物馆里,各种展览会里,这是个美国家庭人人皆知的故事,就像我们中国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样,深入民间。
这个布道院很大,大概能容纳700人。木头椅子,两侧有很多雕塑,看着很有历史感。从修道院出来,是殖民时期留存至今的老房子,地中海风格,准确地说,西班牙风格,白墙红瓦,白色的墙用泥土砌成,表面涂的像是白泥,疙疙瘩瘩非常不平整,有的地方已经裂缝,几欲倾塌。它立在那里,与世无争,只是为了告诉我们曾经有一段这样的过去,它诉说着历史,本身它也是其中的参与者。
西班牙的mission之路,也是皇家驿道,不知是先有皇家驿道,还是先有传教之路,两者线路相同,每隔不远的距离,都会有mission bell树立在道路一侧,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个就是当年传教士的朝圣之路。
走天下,知天下,学天下。带着小女小美,一边行走,一边感受,一边学习,真正的学习不只是在书本里,更是在脚下!
Mission 之路 Mission 之路 Mission 之路 Mission 之路 Mission 之路 Mission 之路 Mission 之路 Mission 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