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这个词,想必让许多家长的教师谈之色变。只要觉得孩子有喜欢的人,或者被别人追求,那就如临大敌。以影响学习为基础,各种负面预测层出不穷,越想越担心。
树洞精首先在这里澄清一个概念,在心理学中并没有早恋这一说法。从心理学角度讲,对他人产生爱慕之情,是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表现。
而早恋这个词之所以会出现,其实是某些教育界人士所提出的概念。听过大禹治水的朋友们,想必都明白堵不如疏。洪水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所造成的破坏。早恋亦是如此。
先不说能不能通过外力干预这一心理阶段,即使能真的能有成功干预阻止,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也有极大的可能,对孩子后续的心理发展阶段,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
因此,无论作为家长还是教师,当发现孩子进入这一阶段后,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稳住自己。只要自己不慌乱,事情失控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从生物学角度看,人们所说的早恋,也就是从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段青春期的岁月。这一阶段,由于激素水平等原因,导致这一阶段的孩子,经常情绪等各方面并不稳定。
如果在没有掌握沟通技巧的情况下贸然干涉,那最终的结果,适得其反都可能是轻的。
树洞精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故事中那位母亲的做法,应该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正面参考。
有一位母亲发现自己上中学的女儿有了个心仪的男孩,这位母亲得知此事后,并没有立刻表示反对或赞同,而是兴致勃勃的和女儿一起八卦这个男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女儿将母亲当成闺蜜一样,有什么心事都先找母亲说,甚至拉着母亲去观看男孩的篮球比赛。过了一段时间,当母亲再次询问那个男孩的事情时,女儿却自然而然地说,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注意那个男孩了。感觉男孩的价值观并不成熟,已经不再吸引她了。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名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现象。指的是,当一段感情出现时,如果遭遇外界阻力,人们往往因为对这些阻力感到厌恶,所以在潜意识中更倾向于做相反的行为,抵消这种厌恶。
在这里科普一下,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往往不光对青春期的孩子们有效,对成年人也同样有效。
在一段感情中,可能两个人本身并没有那么恩爱。但如果遭遇到家庭等方面的阻力,很有可能导致感情双方,为了抵御这种阻力,而建立更紧密的连接。
根据树洞精和一些家长沟通的经验,发现家长们担心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过早涉及感情,容易影响学业。
虽然说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有所不同,需要辩证处理。但总体的大方向还是差不多的。
用积极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感情是一种很强大的心理动能。如果能给予正确引导,甚至有可能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能让成绩突飞猛进。
在这里,树洞精举一个简单的案例,以作说明。曾经和一位刚刚当上部门主管的朋友聊天时,这位朋友说,他至今仍然很感谢他的初恋。
他说他以前的学习成绩不算特别好,只能算是中等。但在高中时,他喜欢上一位非常优秀的女孩,经过他努力追求,女孩最终也答应成为他的女朋友。
从那一刻开始,他莫名感到一些压力。他明确知道自己如果不做提升,是配不上对方的。在高中三年时光中,他不仅没有因为恋爱荒废学习。反而比以前更加刻苦,希望能和女孩考入同一所大学。
虽然最后因为一些原因,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但最终他考取了大学。也不是他以前的能力所能考上。而且由于高中几年的努力,那种刻苦努力的作风,已经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成了习惯。
因此,如果懂得引导方法,任何挫折和意外都可能成为成长的机会。
2)担心孩子犯性方面的错误。
其实想要杜绝这种风险,只要抓住两个教育阶段,其结果就能事半功倍。
首先是四五岁左右,这时候孩子好奇心旺盛。但心地纯洁,没有那么多的杂念。作为父母,可在这个时候,通过一些专业教材或教育视频,来给孩子从科学角度来科普什么是性。从小时候就打消不必要的好奇心。
如果讳莫如深的避而不谈,当他们有能力自己探索的时候,往往就会整出大问题。
第二个阶段就是青春期的早期阶段,十二三岁左右。这时候,对性别的认知开始重新浮现,但由于刚刚开始,所以还较为懵懂。这时候进行干预也是可以的。可以由同性别的父母为主导,以科学的方式告诉孩子什么是性。并且事先教好一些规范。
曾经有位母亲说过这样一段话,树洞精感觉非常值得大家学习。这位母亲对女儿说,美好的东西应该留给美好的人。因此,把你的初吻留给你的初恋。把你的初夜留给你的丈夫。
在本文最后,树洞精想以一位心理学老师的话作为收尾。稳是改变的定海神针。只有我们稳住自己,才有可能改变现状,改变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