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讲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佛学精微广大,为一切学术冠。世人少加研究者,义理太奥,纲领难寻耳。 欲佛学昌明于世,不可不循科学方式而条理之。今自佛教源流说起。
佛者何?大觉之人也。何谓大觉?非入“金刚心”不能彻。为应机故,亦可与众生对比说明其定义,俾学者得一基本概念。其义如次:
佛与众生皆觉性总体中分位作用之表现。经验未充,事事须注意认识,不免流于住著,运用迟滞,不能自在,是名众生。经验具足,事事不待注意, 心辄了了,无所住著,运用神速,是名为佛。
佛之定义既明,可知一切众生将来皆可成佛,不过须历无央数劫方能经验具足。然既成佛者,洞悉入佛大道不外“无住生心”,因设教法,令利根众生修习之,即生得契佛之初步境界,不待历劫经验而后明。是名一乘教。而钝根众生执著积习太深,难悟“无住生心”之旨,则须教令先除积垢,务期执著日轻,轻到不碍开悟时,乃更接以一乘之道。此种权宜教法,是名三乘教。三乘一乘,虽权实不同,要皆佛之遗教,故统称佛教。
三乘者,对钝根三派而分别施设也。以小乘示厌世派,以中乘示思想派,以大乘示救世派。一乘者,直接成佛之究竟大乘也。其中仍分浅深二级。
佛既运用自在,故自性恒能遍舒十方,无所妨碍;更以慈悲大愿,普入一切众生心中,总期皆速成佛(此如播音台激扬声浪)。众生有机感能力者,辄见佛现其前(此如装设收音机者得闻其播音)。若仅一人感得,则倏现倏隐,以维持 之力有限也。若多人共感,则交相维持,历时较久,乃至与人同寿。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世尊之现身印度,是其例也。
释尊生年,纷纷其说。我国旧传,计至今日,已历二千九百七十三年。此仅根据周昭王时太史之占卜,不符事实。近人考定,统治全印之阿育王即位于公元前二百七十年,但即位时究系若干岁,未有依据。《善见律》谓: 王之出生,在佛灭后二百一十八年。假定王即位之年系二十岁,则释尊涅槃之日约当公元前五百零八年。佛之寿数七十九(或作八十)加入计算,则佛之生年约在公元前五百八十七年(或五八八)。现年(丙戌)值公元一千九百 四十六年。两数和合,为二千五百三十三年(或二五三四年)。虽非确数,相差不远矣。
【注】
《辞海》所列诸说互有出入,总由阿育王即位年龄未决之故。依“众圣点记” 计算,佛灭年数尤迟。点记或有缺失。
现代佛教,乃当日释尊历次口说经后人追记者。论其常住无碍之身,本名毗卢遮那如来,遍照之义也,恒为菩萨说一乘教。而此应机示迹之身,则名释迦牟尼如来,循俗之名也。以一乘教未遽契机,且说三乘教引人入门,此犹大学之附设中小学或预科也。其中又以小乘为先,俯顺当地婆罗门教故。
婆罗门教,为当日风靡全印之教。派别甚多,而皆尊重梵行。梵者,清净也。得此境界,现生可避免人世种种烦恼,来世更有生天之望。惟修此行, 非持独身主义,烦恼无由避免;而一切俗务,若不完全舍弃,亦未易成功, 于是出家尚焉。然不知拔除“我执”,修习任何艰苦,终不得真实清净。虽遮遣烦恼,暂令不行,只如大石压草。石去草生,无法芟除其根也。
【注】
婆罗门教法,五十岁以前仍未舍弃世事,五十以后乃入山专修。(见《俱舍论光记》)故所在之国不致政治全废,乃至种族渐灭。
释尊知婆罗门教弱点所在,而以其能专心苦修,大有可度之机,故不惜以太子资格,俯同出家模样,以便接引。及在菩提树下示迹成佛(其实已演过八千次) 之后,得众信仰,乃遍示真实解脱之方,以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为主。如法修行者皆证“阿罗汉”果,瑞应昭彰,是故外道纷纷屈伏,俗人纷纷皈依,佛教 价值遂为世间最尊贵者。
婆罗门教虽多属厌世派,只堪示以小乘,然未尝无救世思想之人,故复随机示以大乘或中乘。然皆以断除烦恼为先务,只从脑部磨练,未及心部功夫,总属权宜施设。经相当时日,始有究竟大乘可说。
【注】
小乘三法印,乃权教方便之道。一曰诸行无常(事迹递演名“行”),谓事事随 时变迁,绝非常住也;二曰诸法无我(有可感觉名“法”),谓法法随缘影现,殊无主权也;三曰涅槃 寂静(绝对无迹名“涅槃 ”),谓本体迥脱生灭,一味寂静也。
三乘教行者,或已证阿罗汉果,或已证辟支佛果,或已证无生法忍,皆应令其转入一乘。如能顿与般若波罗蜜多融会,显出自心全体大用者,则为之授记焉。《妙法莲华经》正发挥此旨也。会上凡夫虽未得上项三种修证之一,而能一念与此旨相应者,亦得一般授记,但成佛之期尚遥远耳。
法华会上得一般授记者,虽皆提起一乘种性,尚未得随时体用齐彰。其后, 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摩诃迦叶独契深旨而破颜微笑(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当时盖深见大用流行之妙,可以领导利根学者,遂受佛之付嘱, 为禅宗初祖。
一乘大教,宗旨已传,佛之本怀已遂,可以入灭,故不久即般涅槃,而融归毗卢遮那如来常住身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