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这么几个问题: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
你觉得自己会在什么时候离开这个世界?
在离开这个世界后,你希望别人要如何评价你?
上面这些问题我们几乎不知从何回答,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基本从不提及,死亡本身就已经让人惶恐不安,谈及死亡无疑于雪上加霜。我们对死亡有多恐怖对活着就有多渴望,在《最后的告别》这本书中,作者写到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躺在四面都是墙的病房里,身上擦着各种各样的罐子,病床旁边堆着各种名称的药,每到一个时刻就会像唤醒的程序系统一样,艰难的换药吃药再躺着~
这些患者的家属也在不遗余力的寻找良医好药,事实证明现代医学确实可以让人们的生命更长久,它能通过各种治疗带来病情的好转能让病人过得相对舒服点,当然更关键的在于人们会在这个拼搏挣扎的过程中,觉得死亡不应该是生命的终点,活着才是最好的证明。但其实活得畅快和死得坦然都是生命圆满的标志。
在《最后的告别》中,作者拿身为老年病专家的一位朋友举例,这位朋友在6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次中风,使他几乎丧失了一半的心脏功能,他没有停止工作,79岁的时候差点发生心脏停搏,但他还能继续工作,到了82岁的时候才不得不退休,退休后的他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依旧会避开高温每周骑三次脚踏车,每年看两次牙医,会花1个小时看完原半小时就可以看完的《纽约时报》~
除此之外他还会穿着笔挺的西装在非常正式的餐厅和友人聚餐,会在87岁的时候依旧开车去几百公里开外的地方办事~虽然风险很大,但他并不担心似乎只要能在路上他就很高兴~这样的他不想住进疗养院,因为大部分的护理人员只会把他当作病人,而不是人。
很多时候人们在面对疾病和衰老时,通常会表现得消极悲观,觉得生命在走下坡路周围熟悉的一切都在离自己慢慢远去,所以变老的过程其实也是失去的过程,当然为了减缓失去的速度,我们变得极度依赖医生药物,会从这些外界的干预上感受到难得的安全感,即使人们很清楚这些药物会带来多么可怕的后遗症~
那为什么人们不能坦诚面对衰老和身体的不适呢?为什么会很避讳谈论死亡?死亡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像前面所说得老年病专家,我最敬佩的地方在于他对生命有掌控感,想干什么的时候就去干,最关键的是他其实也在对外昭示:我不能选择什么时候来,亦不会去选择什么时候离开,能做的就是把每一天都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人生是一条单行线,我们从出生开始从死亡结束,这中间有长有短,但无论长短结局从开始就已注定,我们害怕失去,但现实是只有失去才能成长,只有失去才会懂得珍惜,只有失去才知道什么最可贵,而生命亦是如此,只有正视且接受生命终将失去这一可怕的基本事实,也许才能真正的活着。
一花一期一世界,对于死亡最好的方法就是正视它理解它与它共存,希望当我们对这些从不提及的话题慢慢深入后,能渐渐清晰一切都是生命最好的安排,希望我们都能在自己的花期里灿烂绽放!也能在花期结束的那一刻洒脱自在,离开本身是花期的一部分更是花的宿命!
如果很幸运你能看到我的文章,请您对我的文章给出一点点小小的建议,您的建议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最后也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我们。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