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葱鲔读书法”交流:
【第107-125页】第二章第三节 阅读教学的其他路径
文学鉴赏教学的路径:引(引起)学生欣赏、带(带领)学生欣赏、教(教练)学生欣赏
【我读我想】教学生欣赏,就是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引学生欣赏是针对那些经典的远离学生生活体验、语文经验的作品,学生不愿意主动去读,所以这时候我们就要想种种办法引领学生自愿地走近文本、走近经典。作者抛出的是鲁迅的作品,其实也是如此,我们要让学生懂得文字和作品蕴含的价值,就像营养成分高的食物往往不是那么受人欢迎,但是我们要让别人知道它的营养高。我从一年级开始带着学生进行阅读,采取的是课前共读,读的都是有趣的作品。如果没有趣呢?可能就要进行活动设计,让一个个小活动带动学生去阅读。带学生欣赏,语文教师站在学生与作品的中间学生透过教师的眼睛来看作品。引学生欣赏适用于学生难以进入的作品,这里和前面区别可能在于感兴趣与否,引学生欣赏是学生刚开始没有阅读兴趣,带学生欣赏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困难不理解的地方需要老师帮忙。带学生欣赏最好的办法就是范读,当然是有感情的范读,通过声音与语气的变化传递情感。教学生欣赏有点亦步亦趋的意味,就是扶着学生去阅读教给他们形成新的阅读方法,前面是解决困难,后面是传授方法。
把课文当定篇教,这里的定篇是文学、文化经典。或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学生学习这些课文的主要任务就是熟知经典,透彻地领会课文本身,从而积淀为文学、文化的素养。定篇教学结合引学生欣赏、带学生欣赏、教学生欣赏的同时要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名篇教学总是会多花些课时,比如说古诗词,不仅仅停留在作者诗意,还要背诵,感受与此相同的诗词,最重要的是建立学生与古诗词的共鸣。这样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就非常多。
把课文当例文教,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当作学校客体知识的例子,指涉客体比如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一类是指涉主体与客体的交往活动,比如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例文主要是文章背后的知识,我们要透过文字学习方法与经验,可能文字本身的价值并不高。
把课文当样本教,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是要精准找到学生阅读困难点,并设计相对应的解决办法。这里的样本可能就是一种测试,看看学生的阅读到达哪种水平,我们又要补充哪些阅读技巧。
把课文当作用件教,这里的用件就是材料,就相当于资料分析,我们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把课文当引子教,特指由节选引向长篇作品,由选篇引向整本书阅读。这就有点像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就像我们小学里名著的节选,而并不是为了教这一章节,更多的是抛出引子,让你去读整本书,像是钓鱼大法。
读写结合有以写促读,也有以读促写,目的不同,方法侧重点也就不同。
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弄懂了引子为何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