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是爱尔兰籍著名心理学大师阿伦·卡尔所著。卡尔是欧洲顶级名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这本书是他为美国、欧洲高校撰写的心理学教材,是很多欧美大学生们的必学课程,也得到了剑桥大学幸福研究院院长费利西亚·于佩尔,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的一致好评与推荐。
接下来,我们将用五天时间,从升级认知、回归内心、提升情商、突破限制、管理人生这五个维度来解读本书,希望能在阿伦·卡尔的引领下,采摘“人类积极心理学”这些年的研究成果,将这些内容转化成我们的精神养分,帮助大家重新找回久违的幸福与快乐。
02.学习积极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在这里,考虑到很多朋友未必有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经验,所以我们先介绍一下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历史背景。
虽然古今中外,有非常多的关于心理学方面的论述,但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距今却只有短短一百年的历史。那么,心理学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在最近100年才开始兴起呢?
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心理的学问。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呢?是因为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内心和天气一样,有晴空万里,也有突然的暴风雨。一开始心理学想要解决的正是如何预防暴风雨上,或者说暴风雨来了,如何尽快把它驱赶走。
它的兴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和战争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勉强活下来的人,出现了各种精神异常的问题。为了让大家尽快恢复健康,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各个国家都将研究经费,花在如何治疗由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上。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战争的远去,心理学家们发现,与战争中这些严重的心理病人比起来,普罗大众身上也潜伏着各种心理问题。比如,随着城市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很多人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就会变得很压抑。
这就像鞋子里永远有几粒磨脚的砂砾一样,这种心理状态让我们感到说不出的难受。那怎样才能将鞋子里的那几粒沙子拿出来呢?或者如何才能让我们不被这些沙子影响心情呢?
好,这时候积极心理学登场了。
1998年,美国教授马丁·赛里格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个概念,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承认每个人的内心,并非都像阳光那样明亮,而是存在各种复杂的情况。比如暗藏着的恐惧与暴力,压抑与焦虑。这些都是人类的短板,我们承认有这些短板,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我们自身的长板,那些善良、公平、热爱、诚信、感恩等等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所以说,积极心理学, 就是研究如何激发我们积极心理与情绪的学问。就是教我们把这些长板发挥到极致的学问。就像一个追着太阳跑的人一样,虽然身后是阴影,但他永远看到的是阳光普照。
说到底,这其实是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从找人类的问题,到发挥人类的优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利用人类积极心理,来为我们谋取幸福的学科。
所以,这个学科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让我们感觉更加幸福。而这个问题,也将贯穿在我们整个学习过程中。
03.决定幸福感的究竟是什么?
好了,了解了积极心理学是为我们谋取幸福的学科后,我们来思考一下,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是一个和睦的家庭么?是一份不错工作么?是一个相爱的伴侣?还是车子、房子、更多的钱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些客观内容,肯定会在某一段时间内给我们幸福感,但不足以让我们一直幸福下去。
大家可以想一想,那些亿万富翁的孩子,他们一出生就什么都有了,但是他们真的每天都感到很幸福吗?而那些住在贫民窟的孩子,他们就从来没有感受到过幸福吗?
当然不是这样的。亿万富翁的孩子,如果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比如天天笼罩在威严父母的权威下,同样也会很痛苦。而贫民窟的孩子,如果能有自己热爱的东西,比如街头足球,同样也可以感到幸福。
所以说,除了客观的环境因素外,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与每个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有密切关系。
如果我们是乐观派,能积极地看待眼前的事物,那么即使我们掉到井里,我们也会积极地去思考,如何才能爬出这个井。但如果我们是悲观主义者,总是消极地看待眼前的事物,即使我们没有掉进井里,也会去设想万一我们掉进井里怎么办,让自己变得魂不守舍。
一个美国的心理研究小组,进行过一个长达半世纪的实验,对象是180名修女。她们在进修道院时,心理学家通过让她们写日记的方式,对她们的心态与认知进行了调研。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追踪,最后发现,那些一开始就积极乐观看待问题的修女,有90%的人活过了85岁。而那些负面态度较多的修女,只有34%的人活过了85岁。
你看,乐观的态度、积极的认知带来了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又带来了积极的生活体验;而悲观的态度、消极的认知带来了消极的情绪,消极的情绪带来了消极的生活体验,而这些认知,甚至影响到我们的健康。
所以,了解到这些后,我们会发现,幸福,是一种源于对待万物的乐观态度与积极认知。这种认知决定了我们的情绪与体验,继而决定了我们是否有幸福的感觉。
04.我们的性格都是天生的吗?
了解了幸福的定义后,接下来,我们再继续思考一个问题:这种对待万物的乐观性格与积极认知,是怎么得来的呢?是天生就有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呢?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这种性格与认知,既与遗传有关,又与后天环境与学习有关。
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就是乐观派,而有的人一出生就没那么开心?
带着这个问题,心理学家进行了各种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双胞胎实验。心理学家找了很多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进行测试。同卵双胞胎,也就是一个卵子里有两个胚胎,同属于一套基因系统。异卵双胞胎,也就是分别属于两个卵子,是两套基因系统。最后发现,同卵双胞胎长大后,性格因素很相似,要么都很积极,要么都很消极,而异卵双胞胎,则没有任何规律。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基因遗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性格。那么这个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通过大量的实验,心理学家测算出了这个影响比例,这个比例听起来有些惊人,多少呢?竟然高达50%。也就是说,我们的性格有一半是由基因决定的。是的,我们的性格,有一半来自于遗传。
比如有时候,我们特别想做一个开朗活泼的人,或者想做个安静的人,但是我们发现很难去做,不是因为我们不努力,是因为基因不允许我们这么做。我们要这么做的话,得费很大的精力去改变。
而我们身上那些消极的情绪,也大多来自基因的遗传。在远古社会,人类非常弱小,每天住在洞穴里,考虑的都是明天该去哪儿找吃的,会不会被猛兽抓住给吃了这些让人头痛的问题,所以原始人类每天都生活在焦虑、紧张、自我防卫之中,很少有完全放松的时刻。完全放松,意味着有可能突然丧命。
虽然社会发展很快,人类坐上了食物链的顶端,但身体的进化非常缓慢。我们身体里的基因,还留存远古的记忆。
但是,除了基因遗传能影响我们的性格外,我们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从事的工作、获得的收入,婚姻与家庭等等,这些出生后的条件,也可以影响我们的性格。
尤其是教育环境。父母的亲子教育,对孩子的性格有巨大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将在最后一天详细解读。再比如,年龄也会改变我们的性格。大部分人到了中年后,都会或多或少的烦躁焦虑,这是因为一个人到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事务繁多,这些外部压力的增加,会给我们造成更多的紧张、担忧与压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基因遗传与后天环境,都会影响我们的性格。在基因遗传上,我们暂时没法改变,但通过改变后天环境、通过学习,我们也可以逐渐去掉性格中消极的一面,增加更多积极的因素。
05.认知对幸福有什么影响?
好,知道了什么在影响我们性格后,再看看什么在影响我们的认知。
认知就是看待事物的态度与方法。这个态度与方法,来自我们后天所处的环境,所接收的教育。不同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行动,带来不同的结果。
在冯小刚的电影《1942》中,同样遇到饥荒的地主与管家,对庄园被烧毁的状况,判断完全不同。管家哭天喊地的,觉得这辈子完了。而地主,则淡然处之,告诉管家,我知道怎么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我们去其他地方另起炉灶,不出十年,我们还能东山再起……
地主之所以能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可以东山再起,正是因为他能从更高层面看问题,因此能更理性地看待灾难的损失,并想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反之管家则把眼光放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无法看得更高看得更远,因此会感到很焦虑,很痛苦。所以说,性格可能决定了我们某些习惯,但认知一定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这在古代尤为明显。因为知识传播受到了技术的制约和统治阶层的垄断,比如当时印刷书籍很麻烦,价格也非常贵,出行条件差,有些朝代还管的比较严格,不像今天这样买张票就能旅游,穷人是没法读更多书,见更大世面的。所以,一位农民,他的认知就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但是,今天就不一样了,教育越来越普及,知识的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我们的认知可以在不断的学习中升级。就像今天读了《积极心理学》这本书,我们就能够拿这些知识来为自己所用。
总之,尽管我们的原始基因里有很多性格遗传因素,但是,只要我们出生后能够不断地学习,通过学习来认识到我们自身的性格优势与劣势,然后不断地发挥我们的优势,避免我们的劣势,这样就能够逐渐改变我们的认知,朝着更积极更乐观的方向发展,我们就会感觉到更多幸福。
06.知识要点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今天,我们一起打开了“积极心理学”这扇大门,了解了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历史,知道了积极心理学是为了让我们找到幸福,实现更有意义的人生的学科。
影响我们幸福的,是一方面是我们的性格,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认知。当我们乐观地看待世界,当我们能从更高维度看待眼前的问题,我们情绪就会变得积极,也会感受到更多幸福。
第二课:
1,学会对悲伤情绪喊停
昨天我们说了,虽然基因遗传决定了我们50%的性格,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50%的性格是负面的、悲观的。
虽然原始人类确实面临很多自然的压力,但从进化角度看,人类的天性中乐观成分远高于悲观情绪。这话怎么讲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远古时代的祖先,他们住在洞穴里,每天操心是否有足够的食物,还要提防野兽的攻击。如果他们是一个悲观的人,估计早就活不下去了。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悲观的人总是对未来充满恐惧,这种恐惧也就限制了他的行动力,比如被野兽攻击一次,就再也不敢走出洞穴了;或者听说另一座山里有怪兽,就再也不敢走出这个山头。最后,在自然的选择中,他就会因为什么也不敢干,被饿死了,被吓死了,被淘汰了。
而乐观的人,看待事物的方式更积极,总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问题。这部分人,就活下来了。所以,到了今天,我们的人类留下的大部分人,都是具有乐观思维的。绝大多数人的记忆中,总是充满美好的事物,会选择性地忘记不快的经历。
一方面,我们拥有积极幻想的能力。什么是积极幻想?就是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比如,我们都会不自觉地高估自己,即使我们没有明星那么靓丽,但还是觉得自己比身边人要漂亮;即使我们并不是运动健将,但我们还是觉得自己非常有运动天赋。对于配偶和子女。我们也会高看一眼,觉得自己的配偶,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更棒。你看,这都是人类的积极本能的天性。
另一方面,我们还有一种防御机制来屏蔽掉负面信息。我们会使用自我欺骗,会有选择的去记忆,容忍自己的不足,甚至否认和压抑那些确实发生了的不好的事情和情绪。比如,办砸了一件事情,大多数人会习惯性地从其他人,或者其他方面找问题,而不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再比如,我们会原谅自己的错误和缺陷,并主动去适应它们。身体发福,就穿宽松的衣服;嗓音不好,就尽量不参加K歌活动。
所以,顺应人类内心的积极幻想,主动选择防御,努力让自己对一件事的解释变得更加积极,是我们获得幸福的一种可靠的策略。
比如,有意识地去阻止悲观解释。当我们开始埋怨自己时,分析一下,究竟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只是我一个人的错,是不是每次都是这样,是不是永远都会这样。如果不全是,那就找出其他原因,让自己更客观地看待。
再比如,遇到悲观情绪的时候,立刻对自己喊——“停”,比如掐自己一把提醒自己,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等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阻止自己进行悲观的解释。
除了积极幻想和主动防御外,还有一个特别好的方法,那就是让自己编织希望。举个例子,古代一个将军经常打败仗,再输下去就会被皇帝斩首。下面的谋臣出了主意,让将军在给皇帝的信中,将“屡战屡败”这四个字,改为“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传递的是一种毫无希望的沮丧,而屡败屡战,则让人看到了继续战斗的勇气和希望。你看,同样的字,顺序颠倒,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背后就是希望的力量。
所以,编织希望,描绘梦想,也是一件能让我们保持乐观情绪的法宝。一天昏昏沉沉的,没有目标,没有理想,这样的日子长了,就会对生命毫无感觉,也就会变得消极。
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威尔史密斯饰演的爸爸,遇到了离婚、失业、交不起房租、交不起孩子学费,只能带孩子睡地铁站等等窘境。但是,一旦他描绘出要成为华尔街股票交易员这个梦想后,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努力,最终获得了想要的幸福。
马云说,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将我们的梦想拆分成具体的行动,放进每个月,每个周,每一天里,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方向感和充实感。
2,找到自己的性格优势
好,除了对悲观情绪喊停外,我们再来看看还有没有其他能让我们找到幸福的方法呢?
刚才讲到,人类通过进化,留存下来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拥有积极情绪与心态的人。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将这些积极情绪与心态划分成了很多类型,用来给不同的人打标签。
比如,将人类分为情绪稳定性、外倾性、经验开放性、宜人性、有责任心这五类。稳定性的人冷静、自信;外倾性的人开朗、充满激情;经验开放性的人,有好奇心与想象力,兴趣广泛;宜人性的人宽容热心有同情心;有责任心的人周密有条理。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又出现了VIA优势和美德分类体系。也就是每个人都有他的性格优势,有逐渐形成被其他人称赞的美德。
比如,我们有创造力、好奇心、洞察力,热爱学习,拥有开阔的思维,我们就是智慧的人;我们善良、有爱与同理心,就会成为一个仁慈的人;我们宽容、稳重、谨慎、自我调节,就能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这里面提到的每一个点,都有可能是我们的性格优势。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优势列出来,然后根据不同的优势,做与优势相匹配的事情,去强化这种优势。在强化优势的同时,也就规避了消极与劣势,这样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如果你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那就经常走一些从来没走过的路,去发现那些让你感到新奇的事情,这样你会在每一次探索中幸福感爆棚。
如果你热爱学习,那么每天给自己安排1小时的学习时间,读书、听书、听课、写作,你其实拥有了每天至少1小时的幸福时光。
如果你是一个爱心满满的人,那就去做公益活动,在每一次帮助中,你会感觉到满满的幸福。
找到并听从内心的声音,做最符合自己性格的事情,你会发现,幸福会不期而至。
3,提高自尊与效能
找到自己的性格优势后,接下来,让我们再深入一些,认识一下自我。
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尔曾经对着镜子说,“我思故我在”。意思是,当我真正能从外面的视角来观察自己的时候,我才真正有了生命的意义。
心理学家把自我,分成了客体的自我和主体的自我。客体的自我,是指作为感知对象的自我,也就是我在镜子中看到的我。而主体的自我,则是作为感知者的我,也就能够看到镜中人的那个我。
听到这里,是不是有点混乱?举个生活的例子也许大家就明白了,比如一个朋友问你,你觉得你游泳水平怎么样?如果你很自信的话,你会说我是教练级别的。朋友就会把游泳教练的专业度和你的形象结合起来,脑中勾勒了你游泳的样子。这个从你自己嘴里说出来的人,就是一个客体的自我。而说这话的时候,你是作为主体自我存在的。
这下大家肯定理解了。那么客体自我和主体自我,和幸福有什么关系呢?别急,关系可大了。
就像上面所讲的,如果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评价很高的话,我们就会形成高自尊,也就是我们会非常有自信,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掌控自己。同时,我们会形成高自我效能感,也就是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认可,对做好一些有挑战的工作非常有信心。
而当我们遇到自己没法掌控的事情时,我们的主体自我,会张开积极的防御系统,通过幽默、亲和、有利于他人的方式来化解掉问题,继而让我们继续相信自己的能力。
你看,这一套机制,对于幸福的意义是不是非常重要?
相反的是,如果我们的客体自我,没有高自尊和高自我效能感,也就是我们自己本身就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那就糟糕了,我们会变得非常不自信,在自我防御时,会出现压抑、自闭等趋势。
所以,培养高自尊和高自我效能,对于拥有积极心理而言,非常重要。那怎样才能培养高自尊和高自我效能呢?
首先要从娃娃抓起。也就是婴幼儿时期,就要有意识地去培养。比如,父母要为孩子设置比较高,但完全可以达到的目标,再引导并鼓励孩子去做到,这样反复训练就能让孩子产生高自尊。再比如,在制定家庭旅行计划的时候,让孩子也能主动参与进来,这种尊重孩子的做法,也会在无形中让孩子产生高自尊。
那有朋友说,很可惜,我没有这么好的童年教育,现在已经长大了,还有什么办法提升高自尊么?
当然有,高自尊与自我效能是可以自我培养的。
在意识上,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胜任,比如遇到任何问题与挑战,我们要在内心默念:我可以搞定,并通过这种方法来激励自己;如果遇到挫折,要把挫折的原因归结于:是我不够努力,这次的方法有问题等这种可以在下一次调整的因素,而不是归结到我能力不行这种没法调整的因素上。如此一来,会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在行动上,我们要设置能够达到的目标,用一次次的小成功,来提升自尊。比如,在工作中去做出一些突破,让自己赢得一些挑战,哪怕是像这个月没有迟到这种最初级的任务,都能提高我们的自尊。
05.打造沉浸式的体验
除了做积极的自我,找到并发挥性格优势,提高自尊与自我效能外,还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感到幸福,就是进入一种沉浸的体验状态。
什么意思呢?大家想必也有这种类似的体验,在打游戏的时候、旅行的时候,看电影的时候,都会感到很开心,时间过得好快。这种体验,在心理学中叫做沉浸。就像把自己完全泡在浴缸里那种感觉。
为什么沉浸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呢?一来,是我们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忘记其他事物和烦恼;二来,是我们能在其中获得激励、完成挑战,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比如女生喜欢玩连连看,当我们能打通一关又一关时,我们会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和满足。
除了打游戏,在运动、学习、工作、爱情等各个方面,我们都可以体会到这种沉浸式的幸福。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达到沉浸式幸福有三个必要条件:第一,这件事必须是发自我们内心的,自己想去做的事,喜欢做的事,而不是别人强迫我们去做的事。
比如,领导在下班后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工作,尽管这个工作可能是我们擅长也喜欢去做的,但因为不是我们自己想在这个时间段去做的,我们也会感到非常不爽,不愿意沉浸下去,最终草草了事。
第二,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得有一定的挑战,因为挑战的难度太容易,就会感到没啥意思;但也不能太高,否则我们迟迟搞不定,就会失去信心,甚至感到焦虑,幸福感就会消失。比如,我们想要了解心理学,但一开始就直接阅读大部头心理学著作,难度会非常大,在这个枯燥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丧失兴趣。
第三,这个事本身就是目的。这话怎么讲?举个例子,练习瑜伽的时候,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去考瑜伽专业资格证书,那么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感到焦虑、紧张与不安。但是,如果我们的目标就是锻炼身体,舒展身心,那么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更专注地去体验一些东西。这两种感觉带来的幸福感是不一样的。
你看看,这里面的学问有多大。拿教育孩子来讲,我们带孩子练习钢琴,如果目标是成为朗朗那样的钢琴家,那孩子就惨了,在他成为朗朗前,都不会感到舒服,他很难体会到钢琴带给他的快乐。而一开始给他设置体验类的目标,就是你去感受钢琴的旋律,去感受它不一样的地方,这样的目标,会引导孩子更快地融入进去,喜欢上钢琴,最后说不定还真有可能成为大师。
总之,先培养兴趣,发自真心的喜欢,再在能力基础上去不断挑战,在挑战过程中感受忘我的专注,并不断获得成功的反馈,这个美妙的循环,就能给我们沉浸的体验,幸福的体验。
06.知识要点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今天,我们学习了四种获得幸福感的心灵模式,第一,是通过积极幻想与屏蔽负面自我评价,做积极的自我;第二,是找到并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第三,是提高自尊与自我效能;最后是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这四种心灵模式,能让我们感到更轻松。
第三课
情商是一种理解、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与情感的能力。一方面,我们要能理解、管理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另一方面,我们要能理解、管理他人的情绪与情感。
比如,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有的人会勃然大怒、立刻开启攻击模式;而有的人则会悄无声息、默默忍受。其实这两种模式都不好,都会对我们的幸福造成影响。而那些能跳出这件事本身,从客观视角来审视的人,才算是真正能够理解、管理自己情绪与情感的人。
举个例子,假如你进入一家新公司,遇到了老员工的排斥,该怎么办?和她们对着干?去上司处告状?委屈自己去讨好她们?其实,这些做法都不对。我们应该从个人情绪中跳出来,客观地看待这件事,分析老员工为什么会排斥自己。同时,我们要思考:我要如何做,才能解决这个局面?
另外,在职场、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些圆滑的人。这些人常常被冠以情商高的评价。
他们满脸笑容,从来不发表反对意见,而且总是积极为大家的成绩点赞,很讨领导的喜欢。但是,一旦遇到问题,他们却撒手不管;遇到责任,也总是推给别人。像这种圆滑的处世方式,就不是高情商的表现。
真正的高情商,不是去伪装自己,而是心里装着别人。能时刻去尊重对方,去设法帮助对方,去维护对方的利益。不是八面玲珑的圆滑,而是虚心包容、不卑不亢。
03.情商高低由什么决定?
了解了情商的概念,那你肯定会问了,那么,这个理解、管理情绪与情感的能力,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先天的遗传,还是后天的培养呢?答案是,两者都有。我们前面讲过,一个人的情绪,来源于性格与认知这两方面。而我们的情商,也离不开这两方面的支撑。
从进化角度看,我们的大脑就像一棵树,经过了几十万年的进化,发展出很多系统,其中最内侧的是像哺乳动物一样的本能区域。这些区域是我们进化而来的反应能力。比如有人向你扔东西,你下意识地去躲避,这就是本能在指挥你的行动。
而在本能区域的外围,是人类特有的区域,被称为理性脑,它可以让我们做出理性的分析。比如,这个扔来的东西是个巧克力,那我们就会很开心,觉得对方是朋友;如果扔过来了一块砖,那理性脑就会告诉我们,对方是坏人。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会被本能左右。比如,大部分人不喜欢在工作的时候,有人站在她的身后,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人类有本能的防御机制。当我们意识到有人在身后,我们的原始人的记忆就会被唤醒,本能的就会有被威胁的感觉,因而产生这种戒备心理。
此外,我们的大脑在我们幼儿时期,也会记录一些内容,尽管后来我们可能把这些事儿给忘了,但我们幼儿时的情绪,依然会存在。
比如,心理学家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病人。这是一位年轻父亲,当他第一次闻到妻子的奶水味儿时,突然感到很愤怒。为什么会这样呢,他感到很奇怪。后来经过咨询才知道,原来当自己还是个处在哺乳期的小婴儿时,吃不上母乳,只能用奶瓶喝奶,并因此感到非常愤怒。而这种与母乳相关联的愤怒被记录进本能里,导致他后来闻到母乳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
你看,无论是遗传的本能记忆,还是后天幼儿期的这些记忆,都会对我们的情绪产生影响。甚至有时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哪里出了问题,就这么被过去影响了。然而,幸好我们是人类,有理性脑,可以通过学习、教育,来消除过去的不好影响,塑造积极的态度与认知。
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孩子脾气特别不好,经常骂人,父母怎么教育都没用,于是就找到孩子的叔叔,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治好孩子的坏脾气。叔叔拿了一把钉子,带孩子去后院,让他把钉子都钉在木栅栏上。孩子很奇怪,原以为是会长篇大论教育自己的叔叔,竟然让他玩钉子,当他把钉子都钉进了栅栏后,叔叔又递给他一把钳子,让他把钉子都拔出来。孩子觉得很奇怪,钉进去又拔出来,到底是什么情况?可孩子还是压着火气,把钉子又拔出来了。这时候,叔叔讲了一句话,孩子心里的火顿时就消了。
叔叔讲的是什么呢?他说:发脾气、骂人,就像给对方钉钉子,即使后面我们道歉了,把钉子拔出来了,但这个钉子眼永远都存在,永远无法弥合了。
你看,这就是教育的好处。通过后天教育,我们涨了知识,拉升了认知,理性的大脑更加发达,就会控制住我们的情绪,获得更好的沟通体验,继而获得幸福感。
04.如何提高我们的情商?
知道了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情商后,我们再来看看如何提高我们的情商。
因为情商主要是解决沟通问题,所以涉及沟通的方方面面,都需高情商的支撑,比如管理、销售、商务这种复杂的人际沟通类工作,对情商要求就非常高,再比如谈恋爱、结婚过日子、子女教育,这些也需要用情商巧妙地解决。
那我们的情商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有没有测量的方法呢?
其实,情商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也确实有很多流派和测量的方法,但没有一个是尽善尽美的。所以,当你遇到一些所谓的情商测试时,不要被它给出的结果困扰。
唯一能测量情商高低的,就是你的幸福感,以及和你交往时别人的幸福感。如果你感到很幸福,你的交往对象也感到很幸福,就表示你的情商很高。
然而,有朋友就会说了,我这情商从小就是负数,怎么也培养不起来,该怎么办呢?以下几招,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招,就是先要从心里认定,我们的情商是可以提高的。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这能增加我们的自信。假如你认为,自己的情商从小就是负数,没法提高,那么在这个判断下,当我们遇到沟通问题时,就会像过去一样,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反正我也没情商,大家也都说我没情商,那我就做一个没情商的人好了!这样的思维逐渐固化后,行动也就固化了,并且养成了习惯后,就很难改掉。
所以,我们首先要打心眼里承认,情商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一个绝对的事实。
第二招,学会共情,理解他人,也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的情商不够,是因为我们没有共情能力,没有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的意识、耐心与能力。
拿工作举个例子,明天早上要开一个会议,在邀请相关人员时,另一位同事对我们的邀请名单提出了异议。他觉得里面有几个人是没必要出席的,而有另外几个人是有必要出席的。这个时候,如果是共情力比较差的人,就会第一时间觉得这个同事,是看自己不顺眼,在找茬。于是开始打断他的话,陈述自己为什么要列出这几个出席的人。这样的态度与行动,势必会让提出异议的同事很不舒服,于是双方开始出现了矛盾与裂痕。
面对刚才那种情况,假如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先让同事把话说完,可能他的观点与我们不一致,但尊重他的话语权,可以让沟通更顺畅。当他阐述完后,如果有一些疑问,可以再进一步了解。如果觉得他的建议确实有用,那就为对方点赞,然后采用。如果他的建议存在问题,那下一步就是清晰、有条理地将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直到对方听懂为止。
一般情况下,和我们意见相左的人,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他的意见,确实是对的,或者是我们的补充,这时候就要虚心接受,并且道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他的认知、能力等原因,提供了错误的信息,这时我们要做的是,去说服他改变主意;第三种情况,是对方确实就是带着情绪来找茬的,这时我们最好的应对是规避,或者搞清楚对方的情绪来自哪里,为什么要找茬,然后见招拆招。
只有站在对方角度,我们才能明白对方的动机和行为,才能做出相应的处理。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东西是需要控制的,就是情绪。
所以培养情商的第三招,就是学会观察并分析情绪。很多问题,到最后都是情绪问题。就像上面的工作沟通,大部分情况下,两个人越说越来劲儿,最后都像喝醉酒上头了一样,开始吵架。冷静下来想想,根本不值得啊。
学会控制情绪,不是让我们去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学会观察和分析情绪。比如,就像我刚才做的分析一样,如果你感到特别不爽,想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暂时回避,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思考:为什么我会想发脾气,原因是什么?
比如原因是同事当众质疑我一周的成果,让我很没面子。然后我们再分析,当别人质疑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发脾气,这在过去有没有发生过。思考一下,发现确实有发生过,而且经常发生。然后我们再继续往下思考,曾经这些发脾气的事,有没有帮我们解决问题。答案是没有,而且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这个时候,基本上我们的气就消了一大半。这是我们再思考,有没有我对别人质疑的时候,别人虚心接受,还感谢了我的事情。如果有的,那当时被感谢的时候,我们感到开心吗?一定是非常开心的。那反过来想,如果这次对方的意见与质疑,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我应该去反驳他还是去感谢他呢?如果感谢他能让他感到开心,增进我们之间的感情,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你看,这样的记录与分析,从情绪开始,找到问题的本质,甚至还能继续深入下去,去思考我们的习惯。你会感到突然间的开朗,因为我们的认知因为这种观察与分析,层次被提升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归根到底,一个人的情商,就在于他站得是否足够高,看得是否足够远。
第四课
1,.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
首先,我们来了解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
每个人都有某方面的天赋,这句话正确么?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句话没错。只不过,我们可能因为家庭教育与环境的原因,没能及早发现自己的天赋。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没有成为天才,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天赋,而是我们的天赋没有被发现。
研究表明,一个天才的出现,先天遗传以及后天培养缺一不可。
比尔·盖茨、乔布斯等等精英,不仅具有很高的天赋,而且是最早一批接触到计算机、电子科技的人。而马云之所以能想到创办阿里巴巴,是因为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去美国西雅图做过业务,接触到了美国互联网公司,才激发起他做互联网的兴趣与天赋。
大部分少年成名的天才父母,本身就在某一方面很优秀。比如父母就是画家、音乐家、运动员、科学家,那么他们会很早去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天赋,孩子也就很有可能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那反过来看,如果我们有音乐、舞蹈、艺术方面的天赋,但因为从小生活的环境没有钢琴、小提琴、架子鼓,没有舞蹈老师、练功房,没有水彩笔、画板,我们无法接触到这些客观条件,我们的天赋也就无从发现和展现了。
所以说,从我们自己角度出发,想要找到自己的天赋,就要跳出这个环境,去多尝试各种新的可能。从父母角度出发,想要帮助孩子找到天赋,就应该多点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热爱的事情。
记得著名教育学教Robinson曾在TED演讲中分享过一个小女孩的故事。这个小女孩上学的时候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坐立不安,当时,大家都以为小女孩患有学习障碍症,并建议她的父母送小女孩送去特殊教育学校。
但是医生在诊断完后,却发现小女孩的秘密。他有意留下小女孩在房间,并打开了收音机,想看看小女孩在房间会做什么。结果发现,没过几分钟,小女孩竟然跟着音乐跳起了舞来,而且跳得非常好。她并不是患有学习障碍症,而是一个舞蹈天才,她应该去的不是特殊的教育学校,而是舞蹈学校。
这个女孩就是Gillian Lynne,后来成为百老汇著名音乐剧《猫》和《歌剧魅影》的舞蹈编剧。
很难想象,如果当初小女孩的跳舞天赋没有被发现,而是被贴上“学习障碍症”这个标签,被别人特殊对待,会出现怎么样的人生。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寻找天赋是一趟探索自己旅程,我们需要不断在生活中,勇于尝试,勇于探索,不断去发现自己,突破环境给我们的限制,找到那让我们为之热爱和喜悦的事情。
2,如何培养创造力?
当然,即便我们始终没有发现自己的天赋,也不影响我们拥有创造力,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专家经过研究发现,天赋与创造力没有必然联系,具有天赋的孩子经过训练,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但没有发现天赋的普通人,也可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创造力。
一提到创造力,我们立刻就能想到爱迪生发明了灯泡,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达芬奇画出了蒙娜丽莎。其实,这些顶级的创新,只是创造力这个金字塔最顶尖的部分。
创造力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思维能力。大到科技方面的突破,小到日常的生活,都有创造力发挥的空间。即使我们不是科学家、艺术家,也一样可以拥有创造性的思维,让生活变得更加有偶乐趣。比如,做一顿比菜谱上更有风味的饭菜,画一幅让自己满意的水墨画等等,这都属于创造力的范畴。
有了创造力,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有趣,因为创造探索的过程,本身就能给我们更多新鲜感。在工作上,事业上,有创造力的人,也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那怎么样才能拥有创造力呢?
首先我们要从小事入手。把小事做的与众不同,是培养创造力的好方法。
可能我们经常会在短视频社交网站上,看到很多特别有趣的生活小创意,比如把洗衣液瓶子剪开,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好看的花盆;把一张报纸折叠几下,就成了一个高大上的储物盒;把废旧的衣物进行裁剪,就成了可爱的毛绒玩具。
这些生活中的小创意,其实都是大胆摸索出来的。只要我们敢于不按照流程去做事,敢于去尝试新的方法,就可以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
再比如,下班回家时,走一条新的路线;做菜时,尝试用一种新的组合;写工作总结时,用一种新的更有表现力的模板。点点滴滴的小的创新,能让我们感到自己的成长,也能激发我们创新的欲望,让我们变成更有创造力的人。
除了从小事做起外,我们还要勇敢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去体验更大的世界。
就像刚才我们分析天才产生的因素一样,我们有时之所以没有发现天赋,没有找到创造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激发我们成长的环境。
是选择熬夜追电视剧,还是坚持读书。是选择毫无新意的生活模式,还是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一个新技能,让新鲜感充满每一天?这都取决于我们的选择。
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全世界,可以通过短视频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可以通过高铁、飞机网络,快速抵达更大的城市。现在的环境,更多的是取决于我们的选择,而不是环境的强迫。
著名商业顾问刘润,曾经说过一句话,在三十五岁之前,唯一投资的应该是我们自己。当我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才华,或者还没有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时,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多去尝试,多学习。
从小事开始创新,勇敢跳出小环境与舒适区,体验更多可能性,是开启创造力的关键。
我们想去哪儿,想实现什么目标,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把这些梦想写下了,越详细越好,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出演过《终结者》等科幻大片的好莱坞影星阿诺德·施瓦辛格,就是最好的例子。施瓦辛格最早是因为健身而出名,是当时的世界健身冠军。但当他准备转型成为影星时,影视圈并不看好他。因为健身和影视完全是两个行当。他除了身材魁梧外,没有参与过任何表演训练,口音也很不标准。当时很多记者都撰文嘲笑他的想法。
结果短短几年时间,施瓦辛格就凭借自己的硬汉形象,成为了影视巨星。随后有记者参访他,问他如何这么快的达成目标。施瓦辛格说,他首先想象了一下自己成为巨星后的样子,想得非常细致,比如每天如何工作、如何生活等等。然后,他按照这个想象的内容,去要求现在的自己做出改变。通过这样的持续训练,施瓦辛格逐渐让现实的自己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最后,培养创造力,需要我们有充足的耐心与乐观的心态。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即便是乔布斯、马云、马化腾,他们也是花费了多年的时间,才得到了想要的结果。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比如对未知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有时候,恐惧会让我们越战越挫,甚至让人直接放弃尝试,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如此,便丧失了我们的创造力了。
所以,培养创造力,也需要我们有充足的耐心与乐观的心态。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接受失败,从小事开始创新,从小圈子走向更大的世界,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愿景,并耐心的去努力,勇敢的去追寻,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能体会到一种创造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3,智慧是一种包容与接纳
天赋和创造力,能让我们具备更强的能力,实现更多的目标,从而感到幸福。下面要讲的智慧,则更多需要我们从内心出发。
为什么说老年人更容易获得智慧呢?因为智慧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加宏大,需要从整个生命的角度去思考、判断与决策。年轻人常常无法拥有这么多的人生经历与经验,也就没法站到整个人生的高度,去指导现实中的问题。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其中也暗含着这个道理。
比如,很多年轻时心里过不去的事儿,年龄大了,也就烟消云散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成熟了,我们登上了更高的山峰,就不会在意那些事情了。年轻时的坎坷和挫折,失望和愧疚,也被认为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当我们能够直面我们的人生,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霜雨雪,无论是花好月圆还是风雨凋零,甚至面对死亡的阴影,我们也都予以接纳,认为这是生命自然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我们就生长出了智慧。
智慧就是用积极的心态去接纳不完美与不确定性,并始终去争取最好的结果。智慧就是认知升级后,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理解现实,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质,从而做出更好的选择与行动。
比如说,年轻时遇到不喜欢的人,我们躲得远远的;遇到别人的反对意见,我们恨得咬牙切齿。但随着我们逐渐成熟后,我们会意识到,世间百态,芸芸众生,每个人的价值观与处世方式都不同,这都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立场、环境、历史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同的结果。我们要尊重这种独特性,我们接纳不同的观点,来丰富自己的经验,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虽然说老年人更容易获得智慧,但当我们知道了智慧的根源后,我们也可以尝试去站在整个人生,甚至整个人类历史、地球历史、宇宙历史的高度俯瞰一切,这时候,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真的还有那么重要吗?
总之,智慧比天赋与创造力,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平静的幸福。从有我到无我,不同的境界,会有不同的生命体验。
4,知识要点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今天的课程内容,是要我们通过勇敢尝试与持续训练,找到自己的天赋;通过做热爱的事,发掘自己的创造力;通过提升认知维度,让自己变得更加智慧。天赋、创造力让我们找到自己最强能力,帮到更多人的同时,收获更多自信与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