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我的孩子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就喜欢和同学们攀比,同班同学有什么,他就问我们要什么,都是跟学习无关的东西。现在成绩也一落千丈,如果不给他买,就会无理取闹,他就觉得这是父母应该做的,一点都不会为我们考虑一下,也不懂得父母的辛苦,不懂得感恩,只要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买。想问一下老师,这样的孩子,该怎样让他改变这样的心理,谢谢您!
答:我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个困扰,所以这个案例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首先,请这位家长不要再使用“攀比”这个词了,我们要用另外一个词叫做“比较心理”。让我们更加客观的去看待这件事,比较心理几乎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尤其进入青春期以后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在心理学上我们叫做“资格感”。什么叫做资格感呢?就是孩子需要在一个集体中拥有别人也拥有的东西,从而拥有了某种资格。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资格感缺失,他会觉得非常的不适应,在这个集体中他会觉得格格不入,显得被冷落、被忽视、被孤立。孩子的资格感是在0~6岁期间养成的,在这一个阶段,请这位家长一定要反思一下,我们父母对孩子需求的满足方式,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对孩子的需求满足方式就决定了孩子的资格感是否充足。有以下3点需要去格外的觉察一下。
第一点,是否存在孩子的需求长久没有被满足的情况。也就是孩子从小是不是很多需求一直被我们忽视,或者由于我们陪伴的时间太少,或者是他偶尔迫切想要的东西,我们没有及时的看见。
第二点,是否只看到了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并且无节制的满足。在课程里我跟大家分享了,无条件、无限制地去满足孩子的欲望,让他感受到的是一种溺爱,所以溺爱生恨。
第三点,是否常常把需求作为交换的条件?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做一个调整,每一次我们在跟孩子互动的时候,要多去关注孩子的精神层面,多给孩子一些精神满足感。而物质层面上,比如买东西要建立有效的规则,我们从小要给孩子建立一整套关于买礼物的规则,什么时间买,每一次给孩子买礼物的时候是什么标准?如果让孩子自己选择的话,应该每一次选几个。
总体来说,关于比较心理这件事,我们要揣摩这样的一个尺度,叫做你的无条件的爱加上有条件的规则,这两条加在一起,孩子才能明白,在规则之内,你的所有诉求,所有需求我都会看见,并且合理的我都会满足,但不能无休止地去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