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楚国的疆域,就是今天中部地区。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中部六省,除山西之外都是楚国的,包括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江苏徐州的一部分。楚国当时地处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定的环境,导致这一区域产出的人才都有一种非常硬朗强健的风格,所以说荆楚出天才。天才是不可复制的,天才更是不按照游戏规则出牌的。像我写过的明代万历首辅张居正,像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都是这一类人才。毛泽东年轻的时候,以诗明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真是同学少年,神采飞扬。过了两年,他又写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就是他的诗句,雄健的诗句,天才的诗句。他给自己定位:要做一番前无古人的事业。这就是楚文化刚烈到极致的表现。
楚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就是在荆江这一段。长江冲出了夔门流入武汉之前的这一段,俗称荆江。荆江的名字因为荆山而产生。荆山就是楚国的发祥地,春秋早期,楚国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侯国,它封闭在荒山野岭之中。就是今天神农架下的鄂西北这一带,叫荆山山脉。楚国800年的根基,就是从荆山开始。后人称它为"荜路蓝褛,以启山林"。当时只有数千人的一个小小的部落,在荆山上生息繁衍。他们披着兽皮,穿着极为简陋的衣服,制作粗劣的陶器,谁会想到他们最后会创造如此灿烂的文化呢。它征服过吴越,击败过巴蜀,但杀伐并不是目的,楚人的最可贵之处就是把每一个地方的文化都保留下来,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这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当一个知识层次比较低,而又有一种急于扩张和壮大自己的雄心时,那么这个部落、这个民族的希望只能存在于"网罗天下之才尽为自己用",这种宽广的胸襟,在楚人最早的文化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文化特点作用于"人"上,便构成了楚人的精神气象。
有三个人,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楚文化的特点。第一个人是卞和。这位楚国早期的贤人,在荆山上发现一块玉,他自信这是天下最好的一块玉,因此决定把这块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不相信他,他因此被斩断了双脚。但是,不管经历多少坎坷多少难以想象的痛苦,不管经受多少坎坷和折磨,卞和决不改变自己的信念:坚信自己手上有一块举世无双的玉。第二个人是春秋晚期的伍子胥。伍子胥的家族是楚国的贵族。一连三代,都是楚国身份显赫的大臣。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因为反对楚平王纳自己的儿媳为王后,都被楚平王杀掉,伍家被杀三百余口,惨遭灭门之祸。年仅二十三岁的伍子胥只身逃出昭关时,他对暗中帮助他脱离险情的好朋友申包胥说:"我从此以后的志向,就是消灭楚王。"申包胥回答:"如果你灭了楚国,我将重新振兴楚国。"17年以后,伍子胥带着吴国的大军,把楚国的都城郢都,也就是今天的荆州夷为平地,实现了他复仇的理想。两年以后,申包胥带着他苦苦求来的秦国救兵重新恢复了楚国。我们常常说一诺千金,但真正做到这一点很难。伍子胥和申包胥两人都做到了,他们都是君子,都是英雄,都是贵族。他们两个人的理想绝然不同,甚至是对立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仍然是惺惺相惜的好朋友。政治家们都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一旦说到就必须做到,这是何等健康的人生啊!第三个人是战国时的屈原,他对他的祖国充满了深切的感情。最后他看到楚国覆亡,便义愤地投江而死,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士大夫精神。以上这三个人基本上把楚人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一种什么样的气质呢?强悍,刚毅,不屈不饶,决不拿自己的原则来做交易。他们既不像巴蜀的人那样悠闲、怡然自得,也没有吴越人那么谦谦君子。楚国的地理形势决定了楚人的文化品格。刚才我说了,整个中部地区从来都是逐鹿之地,所有的政权更迭都是在这片土地发生。中原逐鹿,已成了争夺天下的代名词。楚地长期饱受战争的蹂躏,这片土地的人便丧失了他们强盛时期的优雅,更多的以强悍来表现和定义自己的区域文化了,虽不具备排它性,但也很难为其它的文化所融合。
这三个古代的楚人,反映出楚人精神的特点,第一个是执着。伍子胥用17年时间完成复仇 ,他成功了;卞和献玉,他不知道他的玉是否会被世人承认而因此变成了终身残废,最后他也成功了;屈原不愿接受灭国的现实而投江,他写过:"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诗句。楚人的这一份执着,薪火传承,一代又一代。这种血液,这种生命的印记,是无法改变的。屈原在投江自杀前有这样一段故事 :一个渔夫劝他:你为什么一定要按你的生活方式生活呢?你应该迁就世俗,接受命运给你的安排。但是屈原不接受,他拒绝把自己的理想作为生命的交换,这就是活得有原则,活得有理想,这个理想和原则,就是来源于执着。
楚人精神的第二个特点,担当。担当天下事,慨然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楚人精神的另外一个特点。毛泽东曾经非常地浪漫主义说"遍地英雄下夕烟",在他的眼睛中,他所见到的人都是英雄。这种心胸可了不得。红安县是有名的将军县,出了200多名将军,为什么那么多农民出身的孩子,最终都成为共和国的将军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