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创作思维和发展方向都受到了西方的电影的影响,中国电影在创作上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创作风格。
与此同时,各世代的影视创作人也在明确自身美学风格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类型范式的建构。
日趋多样化的风格和类型探索,逐步为国产电影与国际电影之间的艺术沟通和文化交流搭建了有效的桥梁。
尹鸿和梁君健在文章中提到:“类型的建构,其实就是大众电影范式的建构。不同的类型,用相对标准化的产品,满足着大众不同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大众电影的基本范式。”
最早探索类型片的中国电影人对类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类型就是电影的规定性,也是电影消费属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的特性。
电影是一个艺术产品,这个产品跟所有产品一样,是有功能性的,类型其实是一种功能。
而这种功能之于剧作家而言就是要清楚明白地知道观众想要看到什么影片,要清楚自己写一个什么样的剧本,首先要定位好方向和目的。
这样才能够在确定好类型之后给受众一个满意的期待视野,并且按照一定的类型模式和风格来进行创作。
这就是所谓的类型系统,“类型系统既包括观众以前对该类型影片的欣赏影响到现时对某一具体同类影片的观赏,也包括作者对这个类型的整体概念。”
所以说,类型也是一个互动式的相互系统,既有观众的审美期待,又有作者的主观意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类型片的演变和持续探索也在集中展示中国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
不同的类型电影,在创作者类型探索和美学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着电影观众的集体梦想和认同想象。
中国的类型电影借助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东风,从无到有,从学习借鉴到自成体系,商业性和大众性日益凸显,再加上新媒体、自媒体的宣传营销,类型的探索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最大动力与温暖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