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坐到电脑桌前码文章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这两年的时间里我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工作和处理跟伴侣的关系上,虽然时常会想起自己关于写作的梦想,但随之而来的也是时间不够用、不知道从何写作的抽象困扰。于是,这件事被一拖再拖,直到2023年的钟声敲响,我开始意识到想要开始,就必须把抽象的困难具体化。
我用了一天的时间认真地复盘了阻止我开始写作的种种“困难”,然后将这些抽象的困难像做手术一样把它们细细分解开来,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一一对应的解决方法,最终形成专属于我个人的“写作方案”。在我制定出方案的第二天,也就是此刻,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我吸引到了电脑桌前并促使我打下第一个字。
2023年,我对自己的新年寄语是:去做具体的事。一个人的执行力并不是完全依靠个人的毅力就可以实现的。当我们身处在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漠中就会丧失向前行走的动力。同理,如果不能够将自己要做的事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尽可能的具体化,并一步一步去实现它,就好像置身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漠中找不到前行的动力。
两年前我放弃写作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办法拿出额外的时间来做这件事。而且,从现实层面而言,通过写作写作变现远不如某些博主所宣称的那样,能够轻松实现月入过万,甚至是财富自由。写作能够带给我们的,是培养表达和思考的能力。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将因为这种底层能力而获益终身,但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无法用肉眼衡量的收获,这就会在无形中劝退很多人。
我每天都会坚持收听吴军在得到APP上开设的专栏“硅谷来信”并且获益颇多,其中有一封来信提到的问题令我印象深刻:对攀登珠穆朗玛峰、拿到世界冠军、成为亿万富翁和拿到诺贝尔奖这四件事的难度排序。每个人都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但是从客观统计而言,难度排在后两位的是成为亿万富翁和拿到诺贝尔奖。理由在于,攀登珠穆朗玛峰、拿到世界冠军,这两件事固然与个人的先天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密不可分,但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成功经验可以供后来者学习、模仿,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守则。因此,实现的难度相较于后两者就会大大降低。相对而言,成为亿万富翁和拿到诺尔奖会因为实现过程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使二者难度大增。创业成功的人各有各的方法,拿到诺贝尔奖的关键是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存在具体的可操作守则。
因此,去做具体的事,而不是困在抽象的生活里。我在过去就常常惊叹于学霸们利用时间的密度,他们在成绩优异的同时还能够多才多艺。对于我们这样的学渣而言,应付考试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活儿了。我们不敢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堆砌除了学习之外的兴趣爱好,因为“那样会很浪费时间”,所以在学习之余宁愿时光白白流逝。学霸们未必会真的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无限的事”,但是他们一定在设置了具体可行的计划中一点点做事,而不是困于“除了学习我没有时间做其他事”的想象当中。只有做具体的事,过具体的生活才是拒绝内耗,拒绝拖延,提高执行力的关键,至于该怎么做事,能做多少事就会是毛爷爷说的那句至理名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近有一部让我感触颇深的电影,是由日本知名导演是枝裕和的作品《比海更深》,这是一部讲述男主“失败人生”的电影,作为小说家的儿子人到中年为钱所困,还有一段离异的婚姻。但是当妈的始终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爱在支持着自己的儿女。在影片后半段的时候有母子二人谈心的片段,他的母亲说:“我有时很奇怪人们为何不活在当下,总是追逐一些已经失去的东西,或者是力所不能及的东西,总是这样,何谈享受生活,不豁达一点,永远都得不到幸福。”
我曾很长时间悔恨于学生时代的不够努力,因而没能够进入好的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直到步入工作岗位后获得了新的目标并为之一点点努力的时候,那样的情绪就不再纠缠着我。之前的我大概就是影片中所提到的:人们总是追逐一些已经失去的东西,或者是力所不能及的东西,却忘了活在当下,去做一件件具体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