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引人深思的寓言,精短的故事一针见血的指出:也许你的角色可以变,样子可以变,甚至身份可以变,但是,如果“心”这个东西不变,哪怕巫师最后把老鼠变成了人,作为人的它,也依然会在面对比它更强的其他人时产生恐惧和痛苦,因为它还是一颗“老鼠的心”。只要这“心”不变,终日活在痛苦和恐惧中的命运还是不会被改变。
故事里有好心的巫师愿意帮可怜的老鼠,用神奇的巫术改造它那原本寒酸的躯体,但在现实中,我们的身世、身份,则不会轻易改变。也许我们有幸可以遇到“贵人”,他可以有巫师般的魔力,动动法杖就改写我们在社会地位中的位置,又或者希望遇到有眼光的“伯乐”,能指出自己被众人忽略的巨大潜力以及优点。毫无疑问这是现实版的童话,甚至是许多人都幻想过或期待的,但问题是,即使这样的梦想成真,实现了梦想时的生活会如我们期待那般美好吗?
我们人类获得的诅咒和祝福同样沉重,我们可以在穷途四壁的牢房里因为喝到一罐啤酒而感到狂喜(祝福);也会因为适应了作为成功人士的奢华生活后因为没有更多的期待而陷入抑郁和绝望(诅咒)。关键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不能被经历与环境牵住鼻子。
如果我们有着一颗被童年经历束缚的“心”,假如我们不能看清自己“人生脚本”的局限性,我们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人生吗?
回到那个小故事,老鼠想要的是什么?字面上,老鼠想要的是“不再痛苦和恐惧”,是什么导致了它的“痛苦和恐惧”呢?通过一次次老鼠的变化,可以说它是因为身份的焦虑,也就是因身份的“自卑”,有人不禁会问,巫师为什么不给他一颗“勇敢的心”呢?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这里的“心”指的正是“自我”,代表这个老鼠独一无二的存在,又或者可以说,如果巫师能把老鼠的“心”换了,这个老鼠就不是这个老鼠了,而是“巫师的老鼠”,是用了原来那个老鼠的“躯体”而已。
有一个哲学问题,很简单但很重要的自我认知:
请问,如果你的小拇指不见了,你还是“你”吗?我相信所有人都不会有异议,我当然还是“我”,其实又何止是小拇指呢,假设我们的大脑换到了另一个躯体里,我们的一切认知不变,我们还是“我”吗?我们的亲人还会认我们吗?其实无论接受的过程多么艰辛,他们总归还是会认的,因为决定我们之所以为“我”的,不是躯体,而是我们的意识,是我们的“心”。更深一层,如果我们的记忆出现了问题,忘了很多事情,那我们还是“我”吗?(我们在这里是单纯的假设,不是特指阿尔兹海默症和大脑退行性疾病),也就是说,我们仅仅是不记得很多具体的事件,但是我们的性格以及行为特征仍然是没变的,那这个“健忘的我”还是“我”吗?身边的人还会认为他是原来的“他”吗?答案不是绝对一边倒的,但是总的来说, 他还是“他”,只是“忘记了一些事情的他”,“他”也好,“我”也好,本质是没变的。
结论就是:能代表“我”本质的是“我的意识、性格和行为特征”,我们可以把这些比作“心”。
老鼠要获得的,当然不是“不再痛苦和恐惧”,任何有意识的生命追寻的都是幸福快乐的生活,只是因为“痛苦和恐惧”阻碍了它。
而它的“痛苦和恐惧”,源自它自己“老鼠的心”。
我们要提醒自己的是,我们身上是不是也有一颗“老鼠的心”呢?
我们是否明明已经脱离了童年的阴影,而仍然在过度追求儿时的缺憾?
我们是否明明已经摆脱了缺衣少食的窘境,但却因为不安全感而仍然继续索取更多的财富?甚至不惜忽略了决定人生幸福的家庭与知心朋友?
填补必要的空缺、但不可执迷,否则就像寓言中的老鼠那样,即使在别人眼里你是“豹子”,其实只有你自己知道,你还是“老鼠”,因为被自己“老鼠的心”束缚。
【文章编号:00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