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在独立思考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实际上一无所知,这样你就能吸取最好的想法并批判性地分析它。”
工作原则部分,达利欧主要从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用人这三个方向进行阐述,受篇幅限制和观察员对本书的理解,不与原文一一严格对应。 达利欧把机构组织比喻成一台机器,主要由两组部件构成:文化和人。 二者之间相互产生影响,因为机构的人塑造了机构的文化,而机构的文化决定了机构选用什么样的人。
原则1: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 这是文化原则的第一条,也是桥水基金坚持了40年的东西。达利欧认为尽管真正践行下来有风险,但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他举了两个例子来佐证: 第一个例子: 桥水基金在发展中期,计划把公司的后台部门卖掉以提升服务效率,桥水的管理层没有效仿其他公司的做法:等全部敲定之后再告知。 而是开诚布公地告知所有后台员工目前的进展,尽管造成了不稳定性,但是止住了谣言和传闻。 而且在部门调整过程中,这些员工积极配合,离职的员工和公司保持良好的关系。 第二个例子: 有人把桥水内部的信息放给了媒体,被后者歪曲放大。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和招聘工作,其实国内的企业也遇到了类似的公关危机。 我们不妨来看看桥水是怎么做的? 它们首先做的不是对外公关,而是把真实、全面的信息发送给了100位值得信任的员工,让他们了解到第一手消息,而不是道听途说。 达利欧说,只有员工相信你说的和做的,这种信任才是最宝贵的资产。
▲ 长按保存,分享朋友圈
有句话说得好,打败一家公司的往往不是外部,而是内部。
当然在打造求真、透明的同时,还要让员工意识到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对那些违反的人零容忍。 国内的公司尽管已经在透明、求真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比如科技向善的价值观、鼓励在内网表达自己的意见、推行OKR考核等等。 但是还远远不够,员工对组织缺乏信任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果企业要反思,请从从文化上开始。 原则2:营造允许犯错,但不容忍一错再错的文化 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张勇说: “在真正的商业创新中,如果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一个允许员工试错的环境对创新公司十分重要。 达利欧也有这样的表述,他认为犯错不是失败,而是学习。犯错就应该坦诚、公开承认并避免下次再犯;而公司则不能容忍一错再错的员工。 如何打造允许犯错的文化呢? 达利欧举了个桥水交易部负责人罗斯的例子: 罗斯有一次忘了给员工执行交易,给客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出现这个失误老板完全可以开除他,但是达利欧没这么做。而是和罗斯建立一个“问题日志”,要求罗斯把自己的错误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员工追根溯源、系统化解决问题。 通过这个事情,达利欧向全体员工传递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公司允许犯错,用不着去掩盖它,好好解决问题并下次不再犯就好了。 作为管理者在打造允许犯错的文化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把握两点: 1、分清两种人:能力强但知错能改的人,另一种是一错再错的人。 2、还要明确哪些是不能踩的红线。 原则3:求取共识,解决分歧 一家企业最理想的是“力出一孔,利出一孔”,而实际上由于各种因素很难有这种效果,相反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分歧、矛盾。
达利欧认为有分歧不可怕,可怕的是掩盖分歧,这种方式不会让矛盾消失,只会积少成多。 那应该如何求取共识、掌控分歧呢?他也提出了很多减少分歧、寻求共识的方法: 1、要求双方保持开放的看待问题,理性解决分歧的过程不是战争,其目标不是说服对方他错你对,而是发掘事实,明确行动方案,更不是谁级别高谁说了算。 2、把分歧放到台面上来,按优先次序写下来,一个个解决; 3、严格区分苍白的抱怨和那些有助于改进工作的诉求; 4、每个故事都有正反两面,要有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5、一旦做出决定,任何人都要执行,哪怕还有疑虑; 6、如果是根本问题的分歧,那产生这个问题的人可以离开了。 原则4:做决策时要从观点的可信度出发 不管是高层决策还是最大化的民主投票,这两种方式都存在很大局限。达利欧提出应该按观点的可信度来判断,即给予能力强的人提出的观点赋予更大的权重。 评价一个人能力强的标准是什么?达利欧认为主要看这两点: 1、有成功解决相关问题的人; 2、能够有逻辑地解释结论背后因果关系的人。
很多企业只关注要做什么事情,而忽略了做这个事情需要什么资源、公司内部有没有人能挑这个事以及去哪里找到这个人。 达利欧把一个公司比作乐队,而老板是指挥,指挥要做的是找到那些精通乐器的人,让整个乐队运行越来越好。
所谓关键的乐手就是组织中能承担落实目标任务的责任人,没有一个正确的策略,很难找到你要的人。
达利欧讲述了桥水早期在招聘上犯过的错误:招自己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 结果就是这些的能力模型、思维和你很相似,他们并不能和你形成互补、解决你不能解决的问题,你却抹不开面子辞掉他们,这种情况一度让桥水的招聘工作一塌糊涂。 达利欧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了教训,他们在两方面改进: 1、清晰而明确我们要什么人? 达利欧分享了桥水选人的优先次序:价值观最为重要,能力其次,技能是最后要考虑的。 经过进一步细化,他总结为“3C”:品格( character)、常识( common sense)、创造力( creativity)。2、要用系统性思维和科学方法招聘人才,设计选人系统,让这些机器帮助做一些事实证据的判断。
原则1:像操作一部机器那样进行管理 首先,用更高层次的思考,要站在更高的视角,俯视你和机器的细节和协同运作方式。通过不断地对照这个机器的结果,是否和你的目标一致。 如果不一致,你又该怎么去改进这个机器?
其次,在运转这个机器的过程中,我们会用很多手段处理问题,但目标都应该围绕这两个:对机器进行培训和测试;二是逐步接近目标。 在解决这些围观问题的时候,也不能局限于问题本身,而应该探究为什么没有朝正确的方向走,后续会有什么纠错机制。 第三,出色的管理者重视协调,而非亲力亲为,如果你陷入了细枝末节,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你应该把精力放到了解员工,帮助员工高效工作。 原则2:看到问题,不要容忍问题 还记得开头达利欧的那句话吗? “意识到自己实际上一无所知,这样你就能吸取最好的想法并批判性地分析它。” 没有完美的个人,作为公司的机器也是这样,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可能为此感到羞耻,没关系,这也是你改进的动力源泉。 达利欧有一些原则和做法可供我们参考: 第一,要发现问题,就应该一个方法是,把结果和目标进行比对。就好比一个厨师把汤端给顾客之前,要知道汤是咸还是淡,简单直接的做法是,自己尝尝汤的味道。 第二,对机器进行设计和严格的监督,要警惕公司管理者们染上“温水煮青蛙综合征”,公司从众心理严重,绝对不允许员工觉得出现问题是正常的。 第三,“打开瓶塞”,给他们一个安全的发言环境,让员工能大胆地发表意见; 第四,最熟悉工作的人最有发言权; 第五,分析问题时不要泛泛而谈,要非常具体。 在讨论问题时,不要用“我们”、“他们”这类代词,而要具体的指出谁犯了错,个人要为自己的工作负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