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合村并居的一点思考

合村并居的一点思考

作者: 皖东锐评 | 来源:发表于2020-02-13 20:39 被阅读0次

措手不及的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生活节奏,特别是远赴它乡的农民工,想返回复工会有特别多的条件限制,而留守乡下,由于承包的耕地已经流转被他人耕种,回不去的岗位,留不下的故乡,这个新春很尴尬。

本文想聊聊关于合村并居(我们那里称之为新农村建设)及土地流传,它将给进城的农民所带来的影响。

从去年开始,我们的村子曾经在商讨着把老旧的住宅拆除,另行选址重新建造新房,首先说我的结论,这是好事。

村子里的房屋由于建成年限长建设标准低,缺少必要的规化和质量管理,房屋年久失修大都成了危房,失去了居住功能,并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如果统一拆除并规模化施工,可以保证质量和节约成本,最主要的是可以有效地节约土地,与公与私是个共赢的结果,本人举双手赞成。

为什么近些年来集中居住成了乡村的趋势?

“土地流转”这是所谓新农村建设的纲,许多地方纷纷在农村土地上做起了文章。其中合村并居在我们那里前些年已经红红火火地向前推进着。 简单地说合村并居,就是将几个临近自然村通过迁移合并的过程,是由原来的自然村搬迁到镇上或往乡镇周边聚集。主要是依托公路或者依据街镇而集中居住,再把原先的农民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这样可以集约化利用土地。称其为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一般是每户农民以原有旧房的估价再加上不等的资金,置换一套新的住房,把拆迁后的宅基地由村集体处置,合村并居即告完成。

肥东县余六水库

合村并居的好处有关文件上讲了很多,主要是通过土地综合治理,提升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平,可以实施水利兴修,有利于提高效率,加快推进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是,要实现这些“化”,前提就是土地流转,就是将目前农民的承包土地流转于种粮大户手中,以实现化零为整的集约化生产或经营。

去年春天我回乡时也跟一些种田大户聊过,由于粮食价格上不去,种田成了亏本买卖。我的一个同学从农民手中转包了一千多亩的土地,这些年没日没夜地辛苦劳作,收入却捉襟见肘,无奈之下不得不把费尽口舌流传来的土地又还给了农户。

从承包到户到流转到种粮大户,从种粮大户亏损又退回给农户,这一圈一圈走下来,却发现这条道越走越窄,这种模式与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根本无缘,甚至出现了一些承包户进城打工而荒废农田的情况。

于是,有人又想起要回归农业规模化,可是以前的生产队土地不是规模化吗?为何 粮食产量上不去,农民的口粮都成了问题?也许那时候机械化和土地的经营性质是个问题,但处长认为那不是问题的全部。

故乡的记忆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这一场轰轰烈烈让农民上楼的行动,绝大部分地区的目的是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在房地产快速发展的这些年分了一杯羹,这是继农民交公粮、进城建设的又一次贡献——提供城市建设用地。

这样的操作手法依据的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闹半天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才是合村并居真正目的和实施的动力。不过也的确可以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提升村容村貌,使得农民可以花少量的钱而住上新房,(其实农民不应该花钱)。土地增减挂钩只是收入的一条线,另一条线是土地的复垦。

但是,合村并居及土地规模化,对农村农民乃&&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它所涉及的是农民的生存和命运,一旦在城市无法生存,将无路可退。

合村并居,带给农民的将是什么呢?

首先是自然村的彻底消失,千百年延续下来的乡村以宗姓居住的特有的人脉关系、亲情关系、宗族关系、邻里关系、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等和谐格局,在被城市化猛揍一通后又被合村并居完全打破,因失去了村庄依托和村庄的记忆功能,农村许多少小离家的游子,尤其一些信奉和希望落叶归根的人,随着曾经熟悉的生活场景被夷为平地将无根可寻。正如作家野夫所言,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把故乡弄丢了。

自古以来令人神往其乐融融的田园生活,(这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考路径,不能一概而论),将不复实现,甚至连叶落归根都找不到归宿,特别那些根本就想不通而无奈上楼的农民,其失落感不言而喻。未来 ,农村的宅基地不仅仅具有使用权一个功能,同时会具备金融属性,可以变成金融资产,这将是农民家庭重要的资本构成,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试行。

其次,合村并居后的农民,虽然农民的身份没变,所承包的耕地属性没变,但因为搬往楼房后,必然失去原有的便利耕作条件,而现在耕种一线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居住地与田地相居较远,原则上来讲也不便于田间管理与耕种。

另外,上楼的农民无法饲养牲畜,无法进行粮食脱粒、晾晒,无法储存粮食,尤其无法放置拖拉机等农机具。因此,必然导致许多农户被迫放弃耕种,正因如此,不必要做更多的工作,使得土地流转成为不二选择。(这里也有一些进城的农民站稳了脚不再回乡 ),而农民一旦将土地流转于种粮大户,因牵涉土地整合和规模化经营问题,一些种粮大户与农民会签订土地使用长期协议,由此可能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以固定价格比如 每年每亩地支付原承包户500元,而忽略货币持续贬值因素,导致农民利益损失;二是经营大户也不一定稳赚不赔,所以种粮大户对出让土地的农民的承包费拖欠、赖账恐在所难免。若出现类似情况,谁能维护和保障农民权益?而对于悔之晚矣的农民来说,大概是流转出去容易,想再流转回来难,除非种粮大户感觉到无利可图而单方面解除合同,如果是农户想解除合同则比较麻烦。

另外,由于遭遇天灾人祸的农户,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比如一次性领取租金,结果使农民永久失去土地。特别是资本下乡后,以租代征搞圈 地运动,甚至改变了耕地的属性,这也必然造成粮食生产的减少,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增加了风险。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民以食为天,有土地的农民才能有退路。一些在城市失去生存条件的农民工,乡村的土地是他们最后的靠山。农民一旦失去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可以预见其下场会怎样。合村并居意在土地,但这一招比单纯土地流转风险大得多,因为如果单是土地流转,农民的宅基地及住房尚在,所以即便承包地收益泡汤,而靠房前屋后种菜养殖,可以极大地降低生活成本,最起码可以赖以生存,维持最低限度的生计应该问题不大。可是如果住进楼房,吃喝、水电、烧火等所有项目,都是要花钱的,而万一再遇上流转出去的土地款不能到位或永久失去土地等情况,势必失掉饭碗温饱难保。

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规定,比如充分协商、服从农民意愿等等,但是那些操作者是把土地流转、合村并居作为负负&&绩的,是有任务指标的。

因此,合村并居政策一旦推行便势不可当,而所谓农民自愿原则只是形同虚设!当然,即使真的顺&应民&意,就会出现一个村子之中一部分搬进了新居,另一部分留在了村子的情况,这样则将陷入宅基地无法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的进退两难的境地,村庄将更加支离破碎千疮百孔,这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生,出现了一个村庄一部分人搬迁了,但仍有少部分留守者。

这样做也同时加大城市压力。,搬到楼上的农民,一旦将其土地流转出去,则坐吃山空,无所事事,那么首要选择可能是外出进城打工,从而加大城市就业压力,因为当今城市的就业难已使很多家庭忧心忡忡苦不堪言;再者,所谓让农民就近就业,在工业发达的地方可行,而我们那里基本上以农业为主,是没有办法找到养家糊口的工作。

毫无疑问经营土地意在赚钱,种粮大户在土地到手后,一方面要支付土地租金,另一方面还要赚取利润,有些人不再安分守己地厮守于传统的农业种植,而会致力于对土地最大限度的挖潜,比如选择副业或改种经济作物,更有甚者粮田植树。而所谓的农村工业化,正是政策设计者的重要初衷,甚至令专家们耿耿于怀的城乡二元结构,也恨不得通过合村并居来打破。然鹅,打破城乡二元绝不是合村并居可以解决的,它是由户籍后面所依附的优惠划分的。

勿庸讳言农民的收入是很低的,虽然也有一部分富裕了,但整体的收入不是很高,有消息就称俺们工人的工资只有人家工人的1/10,而不久前社科院《郭嘉竞争力蓝皮书》指出近20年经济增长主要靠房地产。 所以如果去掉这种畸形发展元素而还原真实的话,俺们只是达到了温饱的,甚至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还依然会是温饱型的状况。因此,粮食安全仍是头等大事,任何威胁粮食安全的政策冲动都将造成巨大的风险。 如果说分田到户化整为零,土地的根本性质尚没有变的小岗村的模式,是一种改&革的话,那么合村并居、撤村圈地运动似乎缺乏慎重的评估,最终将会把农民的老本折腾得精光。

合村并居的前提是必须充奋考虑到农民的权益,更要考虑到未来的风险。如果让农民住上新房,即使失去一点利益也可以考虑,但不能让农民再出钱。城市拆迁可以让人一夜暴富,农村拆迁不应该损害农民的利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合村并居的一点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uol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