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搜索即得的信息时代,我们还需要学这么多知识吗?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吗?是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还是精通一门专业对人生发展更有利?知识付费产品满天飞的当下,究竟什么知识才是真正值得学的?在这本书中,你会得到答案
关于作者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本书的作者:庞德斯通。好了,介绍完毕,直接开始干货分享!
干货分享
我们这个时代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以前,知识是存储在书本里的,现在,知识是存储在云端的。这就是知识的“大迁移”。也意味着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取用,而不需要去记住这些知识。
那么这样的话,知识这样的“迁移”,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既然知识都储存在云端,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取用,那还需要费力地去学习知识吗?在知识大爆炸时代,哪些知识会让我们更富有、更幸福,会让我们成为人生赢家呢?
《知识大迁移》这本书中,作者提醒我们: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必须重新建立新的知识观!
我这里总结了三个重要的观点:
1.不要一味着强调方法性知识的学习,掌握广博的事实性知识依然十分重要!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2个基本概念:方法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
我们一般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的事实性的知识,比如全国各地的省会、历史大事件的日期、法律条文等等都属于事实性知识, 这是具体的事实;另一类是抽象的方法性知识,是指的是各种逻辑性思维和技能,比如用三段论推导一件事,或者用互联网查找你要的信息等等,这是方法。
(三段论,其实就是知道ABC,推导D的过程:桌上有大碗(A)+所有的碗都在桌上(B)+苹果在大碗里(C) = 结论:苹果在桌上(D))
很多出生于1980年至2000年前后的人,很容易陷入两种误区,一种是盲目自信的认为,自己已经共享了云端的知识库,手机一搜即得,那自己就是知识渊博的人了。他们还可能陷入另一个误区,把云端的集体记忆视为自己的知识能力的表现(2014年,30岁以下的美国人86%的拥有智能手机,中国为69%,智能手机使答案变得唾手可得)。这两种误区,就是试图用方法性知识取代事实性知识,但是事实性知识是无法互相代替的。如果你深究搜索的过程就会发现,它就像你从脑海中提取记忆一样,第一步是要给搜索引擎发出指令,比如搜:三段论,那在此之前你首先要知道有三段论这个概念才行,只有正确的敲出这几个字,才可进行下一步搜索。搜索出结果后,你还要有能力去评估所有出现的信息的可信度。
(举个夸张的例子:比如我想卖早餐。好的,如果我只知道早餐这么一个事实性知识的话,我去百度搜索早餐,一搜之下发现各种各样的信息,什么样的都有。那么我早餐该卖什么好呢?但是如果我有很多事实性知识,我就会知道,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早餐文化,不同的年龄对于早餐的偏爱也大不相同,原材料的保存,成品温度的流失,成本的控制等等一系列的事实性知识,然后我会根据这些分别搜索,最终得到符合我能力的早餐类型)
其实总结来说,这个观点的核心就是说,你得先知道很多的事实性知识(A),才有可能通过A,然后用方法性知识(B)去找到你需要的结果(C)。
书中作者说,必须掌握足够多的事实,才能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及其欠缺部分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元无知”,也只有这样才能借助谷歌或百度补上自己所欠缺的部分。
(“元无知”是指,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过去的无知,是在考场上犯愁。现在的无知,是面对搜索框,不知道输入什么。)
接下来科普一个重要的实验结论:在研究互联网怎样改变人们的学习和记忆这个话题时,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韦格纳做过一个实验:让受试者把40个事实短句输入到电脑里,这些事实短句如“鸵鸟的眼睛比脑子大”。实验分两轮进行。
第一轮,A组的受试者被要求要记住这些事实,B组的受试者没有被这样要求;
第二轮,A组的受试者被告知自己输入的短句会永久储存在电脑里,B组的受试者被告知一旦输入完毕,电脑会自动删除。
事后,所有受试者接受了记忆的测试。结果发现,第一轮中,无论是要求记住这些事实的受试者还是没有被这样要求的受试者,他们的表现并无太大差别;第二轮中,被告知输入的内容很快会被删除的受试者,其得分要高于A组的受试者。
于是通过实验发现,人类的大脑有一套实用主义的记忆体系,不需要有意识的干预,我们的大脑就会自然地对记忆进行分类,大脑更倾向记住那些不久后就会消失的信息,而那些网上容易就能获得的信息则被选择性的忽略了,这一现象被称之为,谷歌效应。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大脑形成了一种新的学习和记忆机制:记得少,忘得快。
2.和专精的刺猬型人才相比,成为广博的狐狸型人才,才能为你带来更多的知识红利!
知识大迁移时代,我们更要“一知半解”
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也是本书颠覆性的内容——知识大迁移时代,我们更要“一知半解”——我们不要做专才,要做通才。知识杂一点、乱一点、浅一点,每个方面的知识会一些、懂一些,会更利于我们在知识大爆炸时代生存。
在《知识大迁移》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理性无知。理性无知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功利的学习。也就是说,有的人会认为学习只是达成自己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并没有把学习本身看做一个纯粹的目的,在学习只是的时候,更多的就会去比较自己付出的努力和自己能够得到的收获,一旦努力超过收获,就会主动放弃对于某类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另一种状态是理性无知,是一个人选择把自己的时间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对某个领域的知识进行专精的学习上,而对其他领域涉猎甚少。公元前七世纪,古希腊诗人阿尔基罗库斯说过“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猬只知道一件重要的事”。后来,人们把这两种形象指代两种类型的人:刺猬是专家型人才,而狐狸是通才。
沃顿商学院心理学家菲利普.泰洛克曾经研究过刺猬和狐狸两类人才预测未来的能力,结果发现,那些专精的刺猬型人才并不比普通人更能准确的预测,刺猬只专注“重要观念”,不管它是否切题。正如人手里一旦拿着锤子,就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钉子。相反的,狐狸型人才总能更好的预测未来,因为他们思想开放,以事实为基础,富有创新精神。
这里有个小故事:20世纪50年代初,离异单亲妈妈格拉厄姆在银行做打字员。当时,银行配了一台IBM的打字机,而这台打字机有个缺陷,打出来的字无法擦除,如果打错了一个字,整张纸的内容就得重新输入。一天,在多次重新输入之后,格拉厄姆突然想到以前画画时的一个细节:画家画错了会直接在画布上涂改,而不是擦掉重画。于是,她想,自己可以在输入错误的地方喷涂液体遮盖,而不是丢掉这张纸重新输入吗?这么一想后,格拉厄姆就动手制作了涂改的颜料。没想到,还真有效果呢。后来,这款产品取名叫“修正液”,正式推入了市场,成为畅销的办公用品。1979年,格拉厄姆以4750万美元的价格把自己的公司卖给了吉列公司。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然而,没有知识,哪来的想象力呢?想要提高想象力,需要“不相关”的知识——“不相关”的知识会成为各种大大小小的类比、灵感和解决方案的来源。
本书作者认为知识水平与收入水平具有相关性。
他认为懂得越多的人收入越高,懂得越精的人收入却不一定越高!究其原因,可能有一下几点:
1、广博的知识面能在职场带来实质性优势。比如,营销人员需要理解大众文化;工程师如果具备点管理学知识,可能更容易晋升为管理层;还有可能,脑袋里装着大量事实性知识的人更精于创新,他们的知识储备使他们看到了其他人忽视的类比,能够为问题拟定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2、高收入可能导致更广博的知识面。富人或许有着更多的闲暇时间看新闻、读书和上课充电。与此同时,那些艰难谋生度日的人,可用在非基本生活资料上的金钱和时间都更少,不可能有时间接受继续教育。富人掌握了更广博的知识面,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财富。
3、知识水平和高收入有着相同的成因,就是家庭条件。有研究发现,受过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的孩子,比受教育程度低、较贫困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大的脑皮层面积。尤其是跟语言、阅读和决策相关的大脑区域皮层面积的差异特别显著。
当然了,如果你的家庭条件一般,也不要为此沮丧。你需要做的无非就是学习,学习,在学习。因为学习会使大脑功能更优越,优越的大脑功能会带来更高的收入。
3.要避免定制化信息和通过算法获取知识
我们先来讲一个故事:
1995年4月的一天,一个劫匪在没有任何伪装的情况下,甚至连蒙脸的丝袜都没有,连续抢劫了两家银行。银行的监控把他的相貌拍得一清二楚。警察很快就找到了他。当他面对警察时,一脸的诧异:“你们怎么会找到我的啊?我可是在脸上抹过柠檬汁的。”
原来这个劫犯无意中知道了一条天大的秘密,如果用柠檬汁在纸上书写出文字,那么等柠檬水干了以后,这些文字就会消失,只有当你再次加热的时候,字迹才会再次显现出来。所以劫匪就想,要是把柠檬水涂抹在脸上,那么摄像头拍下我时就不出现自己的脸了。这名劫匪既没有妄想症,也没有吸毒。但,他就是去做了。
这名劫匪名叫惠勒。惠勒最终进了监狱,跻身世界上最笨的罪犯之列。
惠勒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的关注。邓宁从这个蠢人的故事里看到了一种普通现象,那就是,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欠缺。后来,这一现象被称为“达克效应”。邓宁还因为这一发现拿到了诺贝尔奖。
人类对基本的事实性知识的无知究竟到了怎样的程度呢?五分之一——也就是说,会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任何愚蠢的消息,这也就是五分之一法则!
太阳绕着地球转——嗯,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外星人会到地球上来绑架儿童——嗯,同样也会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这一点,看看老一辈人的朋友圈就知道了。
知之甚少不可怕,接收到了错误的信息也不可怕,无知更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无知,也就是上文说的“元无知”。
可是,无知的人,怎么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无知呢——邓宁对本科生做了一个测试,并让这些学生估算自己的分数,结果得分最低的人对自己的成绩夸张得最厉害。
除了五分之一法则,还有一个现象叫做“回音室效应”。最近这10年,我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自媒体兴起以前,我们往往是从电视、广播、报纸等渠道接受的非定制化的新闻,因为不是针对我们兴趣定制化的,它往往能让我们收获更多的意料之外的资讯,也接受到很多来自不同观点的意见。而自媒体兴起以后,当我们使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等这类产品的时候,我们收到的信息都是我们根据自己兴趣定制化的,这导致我们不断接受到的都是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在这种观点单一、相对封闭的信息来源中,我们只能把接收的信息当做事实的全部真相,并分享出去,再彼此印证这些相似的观点,这个现象被称为回音室效应。
既然我们了解到了达克效应、五分之一法则和回音室效应,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问题,那么我们有没有好的策略来应对呢?
其实很简单,信息获取多样化,获取渠道专业化!
最后我们来做个总结:
1.不要一味强调方法性知识的学习,掌握广博的事实性知识依然非常重要。
2.与专精的刺猬型人才相比,成为广博的狐狸型人才,才能为你带来更多的知识红利。
3.避免定制化信息和通过算法获取知识,要做到信息获取多样化,获取渠道专业化!
最后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本书的作者威廉·庞德斯通,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者、研究者,也是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他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系,至今已出版了14部畅销书,如我们熟知的《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无价》等,本本畅销,并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是不折不扣的大师中的大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