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作者: M木桐T | 来源:发表于2020-09-30 00:29 被阅读0次

    5本文章参加简书官方有奖征文「中秋赏月大会」。

    《中秋随笔》

    如昼中庭隐鸣蛙,

    露滋衣衫湿桂花。

    月宫仙子可曾见,

    无尽相思落谁家?

    图片来自网络

    中秋,上元是我国仅次于除夕的两大以团圆为主题的节日。不同的是上元节的主题是花灯,而中秋节是赏月。

    也许是因为上元节处在冬末春初,东北的天气又偏冷,上元刚好是倒春寒开始的时节。所以东北人更喜欢中秋,秋高气爽,食物丰富。我的家乡,中秋必不可少的水果是西瓜和葡萄。什么原因我说不清楚,总之是从我记事起就有的规矩。

    节日当天,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摆上水果、月饼、零食小吃,大人们谈笑风生,孩子们就围着他们互相追逐嬉戏。跑累了,就坐下来,边吃东西边听大人们讲关于月亮的传说,那些故事没什么华丽的词藻,跌宕的情节,却都是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听着故事,看着月亮,就会很努力的想分辨出桂花树的轮廓,或者一只兔子的轮廓。直到多年以后,虽了解了什么是神话,但每每只要看到十五的月亮,还是会不自觉的去寻找故事里主人公的影子。

    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天上,周围亮的犹如白昼。老人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当时不懂什么“朔”、“望”,也不懂什么“新月”、“满月”,更不懂什么是月亮运转的周期,这句话是老辈人传下来的,合理性虽从未遭到过质疑,可能说出原因的几乎没几个人。那时候大家自然而然的认为十六的月亮比十五的更圆、更亮,所以,通常的赏月十六还要持续一天。

    那时候的日子想起来心里都是甜的。

    随着逐渐长大,和家人一起过中秋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平时疲于奔波在各种场合,回家过节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奢望。独在异乡,中秋或许也会很有仪式感的模仿家里的规矩过,但不知怎的,就是觉得东西似乎没那么好吃,环境也没那么优美,甚至觉得月亮好像都离自己很远,变得有点小、看起来也没那么亮了。

    中秋,终究成了悲伤的代名词,而非团圆的。

    一个人的时候怕过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平常的日子倒无所谓,虽然开始不太习惯,但时间久了,竞也麻木了,习以为常了。而对于家族观念比较重的中国人来说,逢年过节似乎都在残酷的提醒人们一个他们不愿面对的事实,提醒他此刻正“背井离乡”、正“孑然一身”……

    后来,走的路越来越远,见的风景越来越多,越来越壮观。却再也没有了那时的轻松、自在。故乡越来越远,记忆越来越淡,只有那份感觉深深地扎根在心里,一个人过节的时候,用来温暖周围的环境,温暖自己逐渐失去温度的心。那些永恒的挥之不去的画面,会随时倒映在眼前的任何物体上,让你的嘴角不自觉的勾起一抹微笑,这就是故乡送给你的特殊的礼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月是故乡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uqt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