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题分享:一个互联网资深人士的读书修养。
这个话题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怎么选书、我怎么读书、我怎么用书。
我怎么选书
第一、看目的。
读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目的:
第一种是解决问题。指在当前的工作生活中碰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这种时候读书的目的性是非常强的,直接根据目的去选就好了。
第二种叫作扩大视野。这种可能短期看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但是长期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是一种比较虚的目的,建议大家读的时候不必带着过强的目的性,甚至可以试着去读一些你想都没想过,觉得自己不会去读的书。
第二、看作者很关键。
作者是否靠谱,过去的书评价怎么样,都很关键。
再版次数及重印次数是判断作者到底牛不牛的一个重点。
第三,看出版社。
不同的出版社有不同的侧重点。
比如一提起财经类的书,中信就不错。
如果是一些技术类的书,电子工业、机械工业、人民邮电这样的出版社比较不错。
豆瓣上的评价人数达到几百人,且评分在8分以上的书,都不会太差。
身边或者网络上你比较信任、认同的人推荐的书通常也不会太差。
我怎么读书
第一、看周边信息。
先看这本书的一些周边信息。
比如说像前言、简介、推荐语,豆瓣的书评等等内容。
书的目录,或者把书翻开来随便翻几页、看几段,看看会不会感兴趣。
第二、确定自己的读书目的。
怎么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我们想要的一些信息。(专指目的性很明确的那种读书。)
如果把读书仅仅当作休闲、休息,此点直接忽略。
第三、在书中写写画画。
读书的时候看到能产生共鸣的文字处随时在该处作上标注(注上自己看到这一段然后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什么观点或者另外一本什么书。)。
极少数的书读完之后真的很有感觉,建议写一篇读书笔记,这是一个内化的工作。
我怎么用书
这其中包括:一个输入、一个底层的核心算法、一个输出。
第一、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型。
通过读书改进自己的思维模型(认知模型),把书变成自己的,才是真正的用了起来。
读书又叫输入,在这个输入的过程中,你可以有更多的信息获取,可以在脑中建立一个更完善的、更完整的信息索引,融入自己的整个知识框架。
第二点、调整你的底层模型。
什么叫底层算法呢?
看到某一种观点的时候,刻意地去寻找看有没有一个与它相反的观点也存在。如果有的话,去寻找这两种观点它们各自提出的背景是什么,背景有什么不一样。然后你就能知道这种观点它背后的适用范围,相当于你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又总结出了一个更通用,更大的框架,任何一种观点我觉得都是有适用范围的,这个是一种底层认知。
没有适用范围的观点其实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通过不断的读书,然后不断的把自己的底层算法做得越来越庞大,这个是调整模型最关键的。
第三、优化输出。
应用层面又叫做优化输出,具体体现在一些实际的言行上:
怎样去调整你的一些行为方式,
你的做事方法,
怎样去优化你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对话沟通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