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言文二则》,利用第一则故事学习如何学文言文的程序性知识。第二个故事练习程序性知识。
一、导入
关于李白,你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们提到了李白相关常识和代表性的诗作。一起背诵了《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望天门山》,引出话题:今天学习的文言文就是李白小时候的学习故事。进入新课学习。
二、回顾古文学习流程
解题——读文——翻译——理解
三、解题读文
1、解题:认识铁杵,知道“磨”的意思,了解“针”是指绣花针。以图像编码,链接生活,铁杵与绣花针形成反差。为后文的理解做铺垫。
2、读文:明确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自由练读,同桌对读互听,指名读,随机互评正音。“卒”的读音和意思。“还”“传”的读音。
(2)互评中带出对停顿的理解,一种标点符号的停顿,一种是句内的停顿,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意思。
(3)练习读出自然停顿。
四、文白翻译
1.回顾方法:看注释、组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看插图……
2.自主翻译,批注在书上
3.小组交流批注的翻译
4.小组代表全班分享,随机引导其他学生关注翻译的完整与通顺,省略的内容添一添,,某些语序换一换,某些词语拆一拆,故事连起来讲一讲;
五、理解主题
1.这个故事的哪些地方违背常理?
学生们的观点:一是用铁杵去磨针违背常理,铁杵有铁杵的用处,为什么非要磨成针?如果需要针,可以卖铁杵换很多的针,何必要亲自磨?二是故事过于巧合,正好是李白放弃读书的时候,在小溪边遇到老媪磨针,是不是李白妈妈故意安排的?(哈哈,可见中国式母亲鸡娃已经深入人心,娃娃们心里亮堂堂。)
2.追问:这里的“世传”说明这个故事流传已久,为什么这样违背常理的故事却会世代流传?
学生们很兴奋,总结出了四大流传理由:(1)这样不合常理的安排吸引读者;(2)故事里藏着好品质;(3)故事里藏着道理;(4)某些夸张的手法不合常理,却给人印象深刻。
3.继续追问:这两个故事到底想要传递什么?
学生们归纳:相同点,传递“勤奋好学”,不同点,第一个故事侧重于不畏艰难,第二个故事侧重于坚持不懈。
老师提升:通过文言文,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人的生活,还能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这就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彰显与传承。
5.再次追问:这个虚构的小故事为什么要用李白做主角?
孩子们脑洞大开,说了很多理由,归纳起来大致三点:一是李白的名气大,人们更愿意读这个故事;二是李白有才华,更有激励人的力量;三是李白成年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小时候却又不想读书的历程,更容易让读的人觉得有意思,尤其是小孩,更觉得这个故事亲近可信。
老师随机带出李白三十岁回顾自己勤奋学习的资料“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引出观点:天才在于勤奋。结束本课教学。
复盘课堂,孩子们的陈述性知识学得扎扎实实,程序性知识在实践中提升,理解主题的“三次追问”,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与思维,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引出了对这两则文言文主题的顿悟。课堂结束时候,孩子们眼里放着光,意犹未尽,从他们的表情可以推断出,他们感受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