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别人家的孩子”,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别人家的孩子”,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作者: 妙黛 | 来源:发表于2018-03-29 14:00 被阅读0次

“别人家的孩子”,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二十几岁,妈妈再次说起“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我灵光一现,想起了如何反驳:

你从小说的那些比我强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你从小觉得我多么不行,我现在有多不堪吗?

那些曾经给我带来阴影的人,有的已经事业风生水起;有的和我一样,平静的工作生活;有的已经一脸横肉,浑身油腻。

过了二十几年,蓦然回首,那些所谓“别人家的孩子”,或好或坏,其实只不过是家长之间攀比的角逐,和对自己教育无力的怨怼。

1、“田忌赛马”式的比较,不如接纳缺点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和成人无异,也有优缺点,也有长短板。

有的孩子擅长考试,有的孩子擅长读书,有的孩子擅长跳舞,有的孩子擅长写作。

用别的孩子的长处,去攻击自己孩子的短处,除了徒增烦恼,没有任何意义。

在教育孩子方面,人们都喜欢追求完美,打造一个完美的孩子,一个完美的成长环境。

但是什么是完美呢?完美就是开始慢慢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一个人身上的优秀的品质有很多,勤劳、善良、勇敢、坚强、谦虚、积极、乐观。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拥有这些好的品质,但是,恰恰是一个人没有这么完美,他才是一个活生生的自己啊。

《红楼梦》里,人物描写入木三分,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对贾母身边丫鬟鸳鸯的描写:

她长得蜂腰削肩,鸭蛋脸,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斑。

一句“微微的几点雀斑”就把人写“活”了,让人觉得,这个女孩,就像在我们身边一样,是个活灵活现的人。

是啊,恰恰是因为这些不完美,才有了人性的灵动。

成长,就是慢慢的悦纳缺点,放弃一些东西,承认自己的不足。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

相当多的人都没有选择放弃,他们不想经受放弃的痛苦。的确,放弃可能带来不小的痛苦。放弃固有的人格、放弃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或意识形态甚至整个人生理念,其痛苦之大可想而知。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或早或晚,都要经历需要放弃的重大时刻。

不管扮演的什么社会角色,父母也好,妻子也好,领导也好,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放弃那些自己不擅长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幸福的关键不是优秀,而是接纳自己,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一面。

2、孩子之间的比较,其实是家长情商的较量

人总是看着别人过得没有自己好,才觉得痛快。总是在攀比中,获得快感。

而孩子,作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避免不了拿到桌面上PK,孩子之间未必有多大差别,差别在于大人如何出牌。

换言之,孩子之间的比较,又何尝不是家长之间情商的较量。

小的时候,妈妈总是拿姑姑家的姐姐琳琳跟我比较。

琳琳很勤快,小学的时候,就能帮妈妈收拾家务打扫卫生。

我有些懒,假期时候,就想躺在床上看看书,窝在沙发看看电视。

无奈,妈妈总是念叨,加上我自己也不甘人后,我只能强迫自己,开始做家务,学做饭。

一次偶然的机会,两家人一起吃饭。

发现妈妈眼里“什么都不干”的我,已经煎炒烹炸样样精通,而姑姑嘴里“勤快积极”的琳琳,其实韭菜都不会择。

后来,我发现,琳琳只要是有一点点的优点,哪怕是只洗过一次碗,姑姑也会各种夸奖,逢人便炫耀。

而我的妈妈,是个实诚人,甚至有些低调。即使我做的多了,在外面,她也会说我比较懒。

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差别并不大。所谓孩子之间的比较,只是通过言语中的互相碰撞,来获取心理的满足。

可是这样的“碰撞”,让我和琳琳有了不同的性格。

长大后,琳琳成了一个乐观的小姑娘,而我,性格自卑,小心谨慎,养成了“讨好型人格”。

正如《倒过来爱的秘密》中说:

看得见的是我们在比较孩子,给孩子树立所谓的“榜样”,看不见的真相是我们通过比较长了别人家孩子的威风,灭了自己家孩子的志气,不断地将孩子的希望变成了失望,把孩子的期待变成了无奈,把孩子的自信变成了自卑。

3、“别人家的孩子”内心究竟是怎样的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我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还是会自卑?

回答里很多人,分享自己看起来光鲜亮丽的成长过程,诉说着自己看似又乖又听话的“风平浪静”中,内心的暗流涌动。

其中一个人说:

我妈打我一般用巴掌或指甲,一般攻击肩膀屁股与大腿内侧。

我爸一般不打我,直到一次把我踹飞一米多远。

可能这样我才成了别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纸了吧。

这样的“别人家的孩子”,即使再优秀,即使再光鲜,恐怕也没有人愿意做。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的确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孩子”、“听家长的话”、“成绩好”、“爱学习”。但是对他造成的心理伤害,恐怕终其一生,也无法弥补。

“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知乎作者“想要改变想要勇敢”,回答道:

从很小开始,听到父母的亲戚朋友在公开场合夸奖我贬损其他孩子的时候,就让我有了我是最棒的,我必须是最棒的这种心态。

之后就很难接受别人比自己好,很怕自己有一天不再是“别人家的孩子”了,真的是有很大很大的压力。

后来上了大学,周围优秀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任我怎么努力也做不到样样第一,那时候真的是整个人都会崩溃了。

到现在为止依然会被拿来跟别人比,或者作家里小孩子的榜样,“你长大一定要像你姐姐这样啊!”

听到这种话真的觉得很惶恐,很怕自己有一天不棒了,所有人都会在背后嘲讽,“你看看,小时候学习好现在也不过如此嘛”

光环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

带着“别人家的孩子”光环长大的孩子,就像神坛上供奉的人一样,看起来是高高在上的。其实他们最怕的是走下神坛之后,缺点暴露,别人对自己的肯定瞬间崩塌。

心理学家俞林鑫说:

人的自我是丰富的,有好有坏的。所以当某种品质被过份强调时,另外一些对立的品质只能被压抑了。

当一个人被夸奖时,往往强调的是其好品质:聪明、懂事、善良……那么与这些品质对立的成分:无能、自私、调皮……

虽然它们也存在于内心,却不敢再表现出来了。在任何有可能呈现这些品质的情景下,都会唤起焦虑的反应。

带着光环长大的孩子,往往不敢正视自己,不敢面对自己的缺陷,比正常人更加焦虑。

4、正确面对比较与肯定

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存在被比较。其实,这种比较只不过是因为,对于家长而已,相对于逼自己来说,逼孩子更容易一些。

在很多人眼中:

一个家长对孩子说:你看人家孩子怎样怎样,这是激励。

一个孩子对家长说:你看人家家长怎样怎样,这是攀比。

蔡康永在《给残酷世界的善意短信》中曾经写道:

“对家人有期许,但是最好别比较,比较多了彼此都学会了嫉妒和怨怼,毫无养分。”

期望和比较是两回事,区别在于,你静下心来想一想,你是希望你的孩子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比别人好。

激励有很多方式,比较一定是最差劲的一种。

人毕竟是群居动物,成长不是独立的,身边也一定有同龄的,或者不同龄的人一起成长。

和朋友比较、和身边的人比较,是在所难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正视比较,正视肯定。

如果你是家长,那么请你记住: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是适度的肯定。实事求是的肯定,不要过头,否则令人害怕。肯定时,更多的强调一个人的努力、勤奋、认真等可控的心理品质,而不是聪明、能干、自信等这些相对不可控的心理品质。

如果你是孩子,那么请你记住:

其实你已经很棒了,没有人可以否定你的努力。如果“别人家”的孩子身上的品质,真的是你没有,又弥足珍贵的,请正视这些品质,你一定可以比他做的更好。如果不是,那就让否定的声音随风而去吧。

电影《阿甘正传》有一段经典对白,

当有人问阿甘:“你将来想成为像谁那样的人?”

阿甘说“难道我不能成为我自己吗?”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个人原创公众号:妙黛有言

相关文章

  • “别人家的孩子”,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别人家的孩子”,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二十几岁,妈妈再次说起“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我灵光一现,想起了如何反驳: 你...

  • 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从小我们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这也是别人家的孩子,那也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做梦都想成为别人...

  • 怎样的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

    家庭教育——请务必给足孩子【信任】和【信息】 1.无条件的爱❤️?️——信任家人和自己 ①?安全感(从容) 无论你...

  • 又让您失望了

    别人家的孩子怎样安稳,别人家的孩子如何踏实,别人家的孩子有多优秀,对,别人家的孩子一切都好,因为,那就是别人家的孩...

  • 别人家的孩子是怎样炼成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出厂设置,家长要读懂自己孩子的说明书。”“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百善孝为先”。“别人家的孩子是怎...

  • “别人家的孩子”是怎样练成的?

    原创: 沈以诺 2018年1月27日,一大早家里就鸡飞狗跳,为了赶去易效能亲子班的课堂,我们全家特地起了个大早,但...

  • 2018-04-14

    不要张口闭口都是别人家的小孩怎么怎么好,你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你可知道,别人家的孩子又是在怎样的家...

  • “别人家的孩子” 其实更加可悲、迷茫

    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这句话几年前在网上小小的红了一把。似乎和我差不多大的90后,身边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折磨...

  • 你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前两天和一个射手座的90后同事出去吃饭,路过一辆车,她问我,你有时会不会有把一辆车砸坏的想法,就是突然想做坏事的想...

  • 给爸爸妈妈的信,我的学习怎么变成了苦差

    引子: 如果不能感同身受的去体会孩子的感觉,是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懂得我们给孩子的教育引导是怎样的。在我们的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人家的孩子”,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uum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