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中,赋诗填词自古以来都是很雅的事,能够入诗入词的内容大多是很美的人或事。有铁马金戈,也有风花雪月;有大漠风尘,也有小桥流水;有相思恋曲,也有边塞悲歌;有伤春悲秋,也有怀古爱国;有骏马西风塞北,也有杏花烟雨江南。
这些题材的诗词都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有的荡气回肠,有的缠绵悱恻,不知道感动感染了千百年来多少人。然而,诗词的题材不全是这些,有些诗词作品不写那么深沉宏大或者揪心郁结的内容,它们取材于生活琐事,幽默风趣,也很耐读。
比如说吧,苏轼耳背了,就写了一首《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里面有诗句“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别人听着蚂蚁爬都像牛在争斗,我听着风雷激荡就像一声叹息。够夸张够有趣吧。
和苏轼一样,辛弃疾也有这样的作品。不同的是,他耳朵没问题,他是牙掉了。
卜算子•齿落
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底难摧挫;
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
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刚者不坚牢,柔底难摧挫”,太刚硬的不牢固,柔软的东西反倒不容易这段。“柔能胜刚”这是中国哲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辛弃疾开篇就抛出这么一个大题目来,可是够唬人的。
“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不信张开嘴看看,舌头还在呢,牙齿已经掉了。这是辛弃疾在找论据呢,用舌头和牙齿的例子来维护“刚者不坚牢,柔底难摧挫”的论点。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阙:通“缺”。最两边的牙已经没了,中间的部位又豁开了。啧啧,看样子是磨牙和门牙都掉了,稀了吧登的没几颗了。
辛弃疾还是很爱美的,可能是照过镜子吧,他觉得自己这个样子不太雅观不太好看,于是警告他人不要笑话自己: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和你们说好啊,不要笑话我!我虽然豁牙子了,可是这狗洞正好让你们过哩!
狗窦:就是狗进出的洞。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晋人张玄八岁的时候牙齿不全,大家都知道,七八岁的孩子正好换牙,基本上都是豁牙子。有老先生知道这个孩子聪明无比,不同寻常,于是和他开玩笑:“君口中为何开狗窦?”(你嘴里怎么开了狗洞啊?)
张玄答:“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正好让你这样的人从这里出入啊!)张玄的回答机智过人针锋相对,果然没有让那位老先生失望啊,呵呵。
有人认为这最后两句暗含讽刺,“儿曹”指的是辛弃疾的政敌以及排挤他的当权者,“狗窦”这个典故正好是对政敌辛辣的讽刺。这种赏析未尝不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辛弃疾的生活环境,辛弃疾也许会有这方面的想法吧。
然而我认为,在没有确切的证据时做这种解释多少有些牵强和附会。辛弃疾为什么不能单纯的围绕着掉牙这事侃几句呢?辛弃疾是大英雄,是文武双全的绝世奇才,但是也应该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牙掉了做首词自我解嘲一下,这样的辛弃疾是不是更具人性更可爱一些呢?
小贴士:实际上用舌头和牙来论证“柔能胜刚”可不是辛弃疾最先提出来的,最早可要追溯到先秦时代。据说老子的授业老师叫常摐,常摐年老生病了,老子去看望他,师徒二人有了如下的对话:
常摐:我的舌头还在么?
老子:在。
常摐:我的牙齿还在么?
老子:不在了。
常摐:你明白了么?
老子:舌柔舌存,齿刚齿灭,柔能胜刚。
于是“柔能胜刚”成了老子《道德经》非常核心的一个哲学命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