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源于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的观后笔记
自己小时候是一个依恋家人的孩子,上了大学,背井离乡,在外漂泊十几年算是学会了独立生活,但骨子里还存着依恋的天性。自己有了孩子后,育儿知识慢慢充实,逐渐明白孩子很多气质和品格方面的建立都取决于儿时的养育。
怎么培养孩子的独立性?Dr.魏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做过一期讲解。
孩子的独立性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的独立,思考的独立,做事独立等。我们应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都能更好的独立生活,但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方面首先要避免两个大坑
1.父母手伸得太长,太“爱”孩子。父母想为孩子遮挡一切风雨,避免一切“危险”,孩子在奔跑,家长都要在后面喊着“慢点跑,别摔着”,不相信孩子控制身体的能力。
2.把孩子强行推出去,自己的问题就要自己解决。文章中举了一个小朋友被抢走玩具的例子,孩子找妈妈求助,妈妈跟孩子说: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孩子本来没哭,听到妈妈这样说,一下子哭起来,妈妈更生气,说:整天就会哭,除了哭你还能干什么,真没用。
帮助多了也不行,不帮助也不行,道理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
Dr. 魏给出的答案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然后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发展阶段,帮他“搭梯子”,让他一步步、稳稳地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成八个阶段,他认为每一个阶段有一种主要冲突,冲突是先天预定的,如果处理得好,孩子就能够恰当地应对接下来的困难,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有问题。从孩子出生到一岁半,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冲突是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主要取决于亲子关系的质量;第二阶段是大概一岁到三岁时,主要冲突是自主对羞怯;第三阶段是大约三岁到六岁,主要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这里第一阶段为孩子与世界的关系打下基础,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都与孩子的独立自主性直接相关
第二阶段:1—3岁
这个阶段,孩子掌握了很多技能,学会说话,走路,奔跑。渴望探索世界,产生了自主感。如果这个时候你鼓励他自由探索,尽量少限制和过度保护,他就会变得独立自主。
第三阶段:3—6岁
这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想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但如果没做好,就会有罪恶感。这个阶段,如果能引导孩子,并给提供独立的机会,他就能积极主动的做事情。多听他的想法,多给他选择权,允许他表达自己的喜好,自己做决定。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需要关爱他们,保护他们,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让他们知道不管她们怎样探险,总有父母这个安全港湾保护他们。另一方面,也要独立孩子独立探索世界,超出一点安全边界也没有太大关系,反而能让他们在真实的世界里检验自己的能力,学会应对危险,发展独立性。
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应该就是让他有能力自在、自主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