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书再多,倘不阅读,就是一堆废纸;读书再多,倘不应用,就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蕾。
伏尔泰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清代作家袁枚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这些都在说明,我们在读完书后要多去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透过现象去看本质,通过书中的思想建立自己的思想。同样我们做了读书笔记,也要多去重读,多去回顾,把书中的知识为自己所用,而且还可把读书笔记转化为一篇书评呢。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实例看看如何把读书笔记变成一篇书评:
《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介绍了“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在本书作者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后面的内容是摘抄,
后面的内容是评论。)
[081015]《浓香与美味的秘密》/伏木亨/新潮新书
那些老鼠进食时就像苦行僧一样有自制力,每次只吃一点,总是长不胖。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浓醇的香味。比如奶酪、火腿、香肠、薯片和糖水,这些食物的味道香浓,在人类眼里都很有诱惑力。用这些食物代替实验室的固体饲料放在老鼠面前,老鼠们会不停地吃,自然很快就长胖了。(P17)
老鼠会控制食量,只摄入身体所需的卡路里。但如果食物有了香味,老鼠的食量就会超出必需的分量。那么香味是人工食物才有的吗?还是说追求香味是生物的本能?这么说,让人发胖的大概不是米饭,而是美食吧。
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的经济大多以农业为中心,所以食物多以植物为主,容易缺乏动物性蛋白质和油脂。为了弥补这种不足,人们用肉类烹制汤汁,在浓汤的香味中得到满足。湿润的气候适合食物发酵,因此亚洲国家的居民还很擅长采用不同的发酵方法将谷物、大豆和鱼等食材中的鲜美味道提炼出来。如果把北美和欧洲比作油脂文化圈,那么亚洲就是汤汁文化圈。因为欧美人对于食物的满足感都来自油脂,而亚洲人则偏好汤汁。(P178)
日本=汤汁和发酵,欧美=油脂和肉类吗?我去欧洲旅行时感觉不适应当地食物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当时只想来碗乌冬面。
做过这样的笔记后,我们再来写书评,就可以写出如下的文章。
食物的“香味”到底是什么呢?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
作者把老鼠比作“苦行僧”,以此来形容它们对食物的自制力。因为即使对老鼠投放再多的固体饲料,它们也不会摄取超过必要量的卡路里。但如果在食物中加入香味,结果就变得不一样了。
“奶酪、火腿、香肠、薯片和糖水,这些食物味道香浓,在人类眼里都很有诱惑力。用这些食物代替实验室的固体饲料放在老鼠面前,老鼠们会不停地吃,自然很快就长胖了。”
这就是香味的力量。面对香味浓郁的食物,人类也会无法自制。如果没有香甜多汁的食物,人类大概是不会发胖的吧。这样说来,对食物不感兴趣的人的身材确实都保持得比较好。如果你认为香味的真面目只是油脂和砂糖,那就想得太简单了。这些满足人们对食物高要求的香味在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中是完全不同的。
“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的经济大多以农业为中心,所以食物多以植物为主,容易缺乏动物性蛋白质和油脂。为了弥补这种不足,人们用肉类烹制汤汁,在浓汤的香味中得到满足。”
没错,很多日本人在国外旅行时会很想念酱油和味噌汤。在日本人心中的香味里,汤汁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而在欧美人心中,肉和油是无可取代的。关于这点,作者是这样说的:“如果把北美和欧洲比作油脂文化圈,那么亚洲就是汤汁文化圈。”
以香味为切入点,我们能体会美味中蕴含的意义,感受到不同饮食文化的差异。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去掉最开始和最后的段落,其他部分基本上都是读书笔记里的内容。双引号里的内容就是中的摘抄,其他内容则只是对中的评论稍加修改。本来读书笔记里有一句:“那么香味是人工食物才有的吗?还是说追求香味是生物的本能?这么说,让人发胖的大概不是米饭,而是美食吧。”这句话除了笔记作者以外谁也看不懂,经过修改以后就变得相对容易理解了。
上文就是活用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转化为书评的过程,全文以书评作者的想法、解释和自己对书的印象为主,双引号里的则是直接引用的原文。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之所以要把摘抄和评论明确区分开,也是为了加强这种意识。如果不加上两种符号区分开,写书评的时候恐怕就分不出是摘抄还是评论了。
“葱鲔火锅式” 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吸收书的内容,磨炼出更好的原创思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想办法完全接收并消化书中的内容,这样才能将“借来的”思考准确地转变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总之,学习既要有铁棒磨成针的精神,又要有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读书既要有勇于攀登的志气,又要有乐于思考的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