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做到“长期主义“,还是要有投资基金的基本知识,懂得一定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不需要特别精。因为这种长期主义是一种低换手的投资方法,对基金经理的要求相对较低,不需要找出特别拔尖的基金经理。
2、规避管理规模过大或者近期过于火热的基金经理。这样的基金经理,无论过去业绩多好,多稳定,都是不适合长期投资的。
随着管理规模的快速膨胀,他们的投资策略大概率会失效,业绩大概率会变差,会让持有人变得焦虑。要注意的是,基金经理任职时间长,业绩好,不是我们作为基民长期投资的主要依据。长期投资最需要注意的是,未来这种方法还行不行得通。
3、不要过度发掘短期业绩优秀的黑马基金经理。这样的基金经理一般来说业绩好,但是往往投资框架复杂,换手率高,定性分析难度大,规模膨胀快。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还存在信息滞后等问题,当你关注到一个优秀的黑马,比如杨金金、袁维德的时候,规模都不知道膨胀到多少亿了,可能投资策略早就失效了。
4、我认为最适合普通人“长期主义”基金经理,是那些任职时间长(最好不少于5年,最少最少也不能少于3年),超额收益稳定,业绩不拔尖但是能长期在20%以内或者30%以内的基金经理。这些基金经理最好不要过于重仓某个行业,最好每个阶段都不要过于太落后的表现。这些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最好不要超过100亿,最多最多不要超过200亿,最大回撤不要明显大于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找到这些基金经理之后,我们还是要针对他的投资方法,他历史上的选股和交易做一个基本的分析,既要定量分析确定他们的业绩,也要定性分析进一步确定他们的能力。
5、这样的基金经理,我列举一些:姜锋、王东杰、王君正、鄢耀、胡志利、宋炳珅、张啸伟、孙晟、林乐峰、田瑀、张婧、聂世林、郭斐、芮城,等等。这方面我没有着重发掘过,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来自中小公司的这样不错的基金经理。
6、“长期主义”不代表躺平。虽然这些基金经理一般不会被市场发掘,但也有少数会被发掘,并且管理规模迅速膨胀的,比如刘晓。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动态关注的,做不到完全的躺平。只是说,关注的频率不需要太高,一般情况下这些基金经理不会被买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