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程序猿,农村娃,文名不显,以下言论为一家之言,不喜右上点叉。
1.农村经历——忠诚自己。
农村的生活告诉我,道理需要还原本来样貌,再消化。乡里的老人,张嘴“引经据典”,十里八乡的人或事,都是谈资,也是他们嘴里的道理。他们或许不会写文,但不需要怀疑生活给他们的智慧。带小孩除了棍棒外,还需要一堆的故事来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大道理,只是规范你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不偷不抢,孝顺善良就够了。至于你将来如果拿不起笔杆子,坐不了办公室,那就练就一身的力气去过活,因为你已经选择了生活了,他们也尽力了,迟早你会明白,一切都要靠自己。
质朴的农村?并不是这样。只是自然,嬉笑怒骂,都是自然的,也很真实。生活不会因为少了谁就停止,也不会因为多了谁过得快几分,跟着节气一年到头,不急不缓,到了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都是自然的。
写文也是这样,自然点。你是怎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文,不要还没谈过恋爱去玩爱情导师,不要没有婚姻生活去劝解人和和气气过生活,忠诚自己,自己不擅长玩的让擅长的人去玩。否则你端上来的很可能不是一碗鸡汤,而是毒药。
2.中学经历——忠诚文字。
第一次写文是现代诗,很好,获得老师的喜爱,然后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为赋新词强说愁。很显然,这是行不通的,第一是没有经历,第二是没有阅历。
大白话是零基础的,看到别人写得好,以为自己也会写得好,这是个谬论。深受打击几乎放弃的时候,有个朋友向我建议写自己的东西,于是开始第二次尝试,写小说。当然,说是小说,其实就相当于一个记事本,把那些年的事情记录下来。一个本子写完后就没有再开一个,搁置了,毕竟中学时代的时间还是很紧实的。
散文也是在那个时候来到眼前。雪小禅的《那莲那禅那时光》,七个字,瞬间击入心里。于是闲暇时变成信手涂鸦,写文成为一种兴趣。选择理科是生活所需,而写文成为精神养分。当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就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写而写,而是一种寄托,当我老了,很多事情模糊了,看到这些文字,总会想起点什么。
文字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形成来源是你写下的第一稿。之后不管怎么改,这个初稿总是一个样本,是一个立意。华丽的辞藻、抑或是层出不穷的修辞手法,都是一种修饰手段,这个是词汇量、句式的积累,算不得什么大本事,唯有心而已。
写文是有基础的,写文是件很个人甚至私密的事情,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不是传闻。不管文字的体现形式是搞笑、嘲讽、严谨、又或者是感伤、高兴、旅途感悟、走一路观一城的心得体会,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真。你应该有着真诚和虔诚的心态,而不是为了关注、流量、人气而去制造,这就是忠诚于文字。
3.工作经历——文风的形成。
文风说起来是件玄幻的事情,请允许我举例。葛大爷葛优,当他出现在银幕中的第一刻,不管他演的是什么角色,你总会不自觉的笑出来。这就是一种本色,也就是个人特质,而这个放在文字的世界里,就叫做文风。
文字是具有时效性的,自己三五年前写的,放在现在去看就是一个笑话,稚嫩得不行。心态的不一致性和阅历的变化,都是原因。写得越多,这种差异性也就越发明显。文学的世界不是技术博客,没有那么多的非黑即白,它是兼容并蓄的,体现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用笔。
追求辞藻的华丽,追求文字的气势,最终这些都会被舍弃,而是回归文字本身的需要。用笔逐渐从花团锦簇变成轻描淡写,但情感气势却更加澎湃。这个过程很复杂,在写的过程中逐渐简练,在读的过程中逐渐的不满,而后,你会质疑自己。
文风形成的过程很痛苦。这是个抽丝剥茧的过程,从模仿到写自己,从写自己到文风形成,这个过程起码得有几年。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自己可能都无法察觉。
我称之为“凉”的东西,形成了我的文风,文友说有点像民国近现代的风格,需要慢慢看几遍才能看得下去,这对我来说,绝对是最佳的褒奖。说从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是假的,多多少少希望自己用心写下的东西有人能看到,能理解,能交流。但这不是目的。
4.最后的谏言——阅读与思考
阅读不仅仅是纸面上的阅读,而是对生活的阅读,对生命的思考。见微知著是大本事,如果没有这样的天赋,不妨要求低一点,关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会倾听。也许一枚钉子,一台染尘的风扇,都会成为笔下的好故事,生活总是平淡,但可以活得不平庸。
事物是有多面性的,你要的,总会在那里,不偏不倚。
网友评论